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河南 >> 浏览文章

郑彦英帮母亲解“心慌” 进城老人成民间艺术家

2013/3/27 18:45:32 点击数: 【字体:


郑彦英帮母亲解“心慌” 进城老人成民间艺术家

    82岁的母亲在做布老虎时,孝顺的儿子会陪着说说话。老太太有了事做,也不寂寞了。

   郑彦英帮母亲解“心慌” 进城老人成民间艺术家

 狸猫枕

郑彦英帮母亲解“心慌” 进城老人成民间艺术家

    刺绣马甲

郑彦英帮母亲解“心慌” 进城老人成民间艺术家

    挂饰

郑彦英帮母亲解“心慌” 进城老人成民间艺术家

    蛋壳工艺品

郑彦英帮母亲解“心慌” 进城老人成民间艺术家

   兔头鞋

郑彦英帮母亲解“心慌” 进城老人成民间艺术家    

    虎头帽

  新华网河南频道3月26日讯 大河网报道: 为了我们,他们远离夏夜的繁星,远离门前的土地,远离熟悉的乡音;为了我们,他们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的变化变换着自己的生活地点,往返于城市与家乡的土地……

    虽说“漂”到儿女身边也该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但对于许多进城老人而言,面对忙于工作的子女、全然陌生的环境,这种幸福的滋味很复杂。

    82岁的魏秀芳老人的一句话说出了不少进城老人的心声:“城里啥都好,就是心慌。”

    心慌一词,有着特殊含义,就是寂寞。

    面对母亲的“水土不服”,河南省文联副主席郑彦英给母亲一份“事业心”,让她沉浸在创作工艺美术品的事业中,忙并快乐着。

    在城里,你整日寻着晒太阳

    到乡里,太阳一直跟着你

    “农村生活太苦、冬天太冷,每年我都会把他们接过来,那一年,他们说好供暖之后就来。”仿佛有感应一般,虽然郑彦英提前给父亲打了两次电话,但没等暖气热起来,父亲就因脑溢血离开了。

    怕太多共同生活的痕迹会让母亲想起父亲,在父亲去世后,郑彦英便将母亲接到郑州,坚持让她在这里居住,直至父亲去世3周年的忌日。

    去年春天,回老家住了3个多月的魏秀芳老人再次来到郑州,身体明显好于上次。问及原因,魏秀芳说:“人是离不开太阳的。在城里,你整日寻着晒太阳,到乡里,太阳一直跟着你。”

    含饴弄孙本是天伦之乐,可在城里,一切新鲜之感却逐渐被生活的陌生所吞噬……几天之后,母亲的一句话,让郑彦英沉默起来。

    魏秀芳说:“城里啥都好,就是心慌。”心慌一词,在他们老家有着特殊含义——就是寂寞。

    尽孝道,儿子帮母亲解“心慌”

    忙并快乐着,母亲成民间艺术家

    母亲八十多岁的人了,就不能把事情放下,多陪陪母亲吗?

    于是,郑彦英陪着母亲,在郑东新区散步、让兄弟姐妹轮流前来看望、听她叙述老家的家长里短、给她说笑话、说城里人的各种故事……但是,这些还是太少了,母亲大部分时间,处于“心慌”中。

    孤独寂寞的滋味并不陌生,郑彦英也深有体会。

    做了好事被人攻击、不被理解时,他也曾陷入低谷。母亲告诉他,有时候看似坏事,也许背后就是好事。牢记母亲的教导,郑彦英从心理上不断矫正自己,迅速摆脱掉这种负面情绪。

    现在,轮到母亲面对这样的情绪,郑彦英开始冥思苦想,如何带她找到“出路”,走出这座“孤寂的城”。

    “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我们那一带乡村有名的农民画家,又精通刺绣缝纫。有时候母亲会让我帮她画画,或在画好的线条里涂色。”郑彦英突然想到了母亲年轻时做的工艺品,还有母亲那时给村里人婚嫁所画的绣花图案,告诉她特别怀念那些工艺品,希望母亲给做一套,作为传家宝。

    从这一天开始,魏秀芳老人如上足了发条的闹钟,整日沉浸在创作工艺美术品的事业中,忙并快乐着。

    粉红兔子、毛线袜子、虎头棉鞋、布艺烟袋、狸猫枕、挂饰、刺绣马甲……从去年9月到现在,老人创作出34件不同样式的作品,屋子被这些艺术品点缀了起来。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夏挽群和河南省民俗专家程建军以行家的眼光评断,这些工艺品的传承渠道为三秦,他们对老人说:“你是真正的民间艺术家。”之后,老人获得了“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资格证书”。

    郑彦英说,颁证书那天,母亲将头梳理一番,换上鲜艳的衣服,一头银发加上一脸笑容,超有范儿。

    需发掘,工艺高手在民间

    待传承,民间艺术需要“接力者”

    “每个人都有父母,每个人都会垂垂老矣。如今吃穿不缺,从父母身上,我看到年老时最怕失去亲情、怕孤独。”郑彦英说,“有时候,只需要一个温暖的眼神,只需要一句关爱的问候,就能减少父母的孤独感,多关注一下父母的内心世界,尽可能多地陪他们说说话,这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

    郑彦英说,像母亲一样,还有很多的民间手艺和民间手艺人藏于百姓当中,大部分民间手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况。“我们不光要保护艺术,最重要的还应该建立一条经济链条和传承机制。”郑彦英回忆说,自己小时候虽然能把这些艺术品穿在身上,但没觉得有多么珍贵,当这些工艺品逐渐消亡时,才发现可贵之处。

    母亲的“心慌”解决了,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如今,这些工艺品被老人精心收藏在一个箱子内,如何处置,让其发挥最大作用也成了母子两人烦恼的问题。郑彦英说,让母亲创作,老人很有劲,但如果重复,就变成劳动了,会与初衷背离。(原标题:八旬母亲进城“心慌” 著名作家帮娘“变忙”)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网(2013-03-26)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