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电影是农民群众文化餐桌上的一道主菜。但随着电视、电脑等文化传播形式的增加,电影在农村陷入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
“农村放电影难,关键在于钱从哪里来。”1996年开始担任开封县电影公司总经理的郭建华一语道破农村电影放映之困。
传统的农村电影放映格局亟待改变。郭建华开始了尝试,在开封县,电影公司的“独角戏”变成党政机关、学校、医院、企业等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大合唱”:移风易俗,把放电影与简办红白事结合起来;影教结合,让优秀电影走进校园;影政结合,与政府各部门结合放宣传电影、廉政电影;影企联姻,让企业为农民看电影“埋单”。
当年,开封县电影公司总收入达到20万元,一年前不足4万元。
“改革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开封县委书记张栋梁说。“开封县电影公司的改革之路,也是农民文化素养、科技知识提高的补给之路。”
市场,对有头脑的人来说就是机遇。
机制、技术创新是电影市场繁荣的保证
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电影给受众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作为一种科技产品,100多年来,电影经历了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视觉从平面到立体的多次变革。进入新世纪,电影进入数字时代。
2005年,开封县电影公司成为全国第一个放映数字电影的县级电影公司。而起初进入数字电影市场的成本,开封县电影公司仅仅投入了5万元。
由于数字电影清晰度高,音响效果好,很快吸引了众多百姓。
2007年,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电影放映成绩突出的开封县为全国数字电影发展试点县。同年,开封县电影公司注册成立了股份制性质的河南新华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新华院线)。根据数字电影放映模式,建立了放映场次信息管理平台,开通了移动总机业务,形成一套适应数字电影放映的管理运行模式。
数字电影让农民品味到了电影的魅力。
5年多来,河南新华院线仅在开封县就放映数字电影23000多场,被广大群众称为“惠民电影”。
“机制创新能够把电影人动起来,技术创新能够保证电影人不被时代淘汰下去。”郭建华说。
不断拓展电影放映空间
凭着对电影的坚守,从业38年的郭建华和她的团队,主动到农村、机关、社区、学校找市场。
“农民的需求有多大,我们的干劲儿就有多大。”河南新华院线的一位电影放映员说。
农民的需求是什么呢?除了文化需求,科技需求必不可少。
于是,河南新华院线主动融入了农村科技入户工程,帮助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2008年放映科技电影还被正式写进了开封县《政府工作报告》。
于是,开封县农民在看电影之前,都会看到1~3个科教片。到2011年底,开封县已放映15000场,观众达到1400多万人次。
“送来米,送来面,不如送部科教片。”开封县农民众口一词。
放映科技电影,县财政有一定的补贴,但保证大批量的放映,资金缺口很大。
河南新华院线想到了连锁经营。2007年3月,河南新华院线公司联合北京世纪东方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开始在河南全省城镇以现有文化广场为阵地,建设数字电影广场。到今年3月,这两家公司已在全省建立136个数字电影广场,为群众免费放映故事片、科技片9万多场,观众达到1亿人次。
河南新华院线还想到了企业。5年来,中化化肥集团、东风汽车、郑州日产、希望集团等30多家大型企业成为河南新华院线贴片广告的投资方,这些企业出资,河南新华院线负责服务管理。
2007年“百县万场电影下乡”、2010“欢乐中原·万场电影点亮河南农村夜生活”广场电影活动,引起社会关注。“影企联姻送电影进农村,这种互惠互利的市场运作方式和公益放映模式,对于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具有示范作用。”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毛羽如此评价。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