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笔下的开封元素,充满了风情。
七位“85后”手绘记录城市变化,留住珍贵记忆
他们选择了开封等四个河南城市,目标是手绘中国
新华网河南频道5月4日讯 大河网报道: 包子的香味儿扑鼻而来,稚嫩的童音、汽车启动的节奏、情侣间甜蜜的道别在溢满了文化的老街道中飘荡,还有邻居们简单朴素的问好……这些温馨细微的场景都浓缩在一本《手绘中国·开封卷》的小册子中,他们的作者是7位“85后”。
“一条条道路、一栋栋老建筑都变得不一样了,我们要用手中的画笔,记录城市的变化,留下属于一座城市的回忆。”源于这样的初衷,7人行程数百公里,通过近5个月的创作,完成了《手绘中国·开封卷》。接下来,他们将手绘我省的郑州、洛阳、安阳,远期目标手绘中国。
A
他们心愿
想在一个非常放松的状态下,把一座城市的文化展现给大家
这个团队的成员来自湖北及我省开封、安阳等地,年龄最大的出生于1986年,最小的出生于1989年。他们来自同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专业为手绘。
这个团队的组长、开封小伙张轲说,他们“手绘中国”这个念头萌发于去年11月,目的是留住城市的回忆。
“现在城市发展变化太快,身处一个城市,很容易错过了身边的‘风景’。”张轲说,印象中自己小时候的街道很多都已“消失”,自己对于城市的很多记忆已开始模糊,更别提比他年龄还小的人。所以,他和几个朋友商量,想把平时生活的城市画下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
这个创作团队人员不断变化,最终确立了7位“85后”。
“如果只是介绍景点、小吃就没什么意思了,我们不想把这本书做成旅游指南、教科书,是想在一个非常放松的状态下,把一座城市的文化展现给大家。”张轲说,他们手绘一个城市时,就会在书中出现一个主角,像一个旅行者,以他的所见所感,穿插小笑点,来讲述一座城市文化。
在河南,他们选择了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座城市,要把当地著名景点、小吃、居民生态、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手绘出来。
B
他们纠结
一个城市经历的风雨,生活在这里的人也不一定说得全、说得清
去年圣诞节前,张轲独自去了一趟开封,先踩点儿。后来他们专门找了作家、旅行家、摄影师等各类人群,陪着他们“采风”,前后去了三四次,一同挖掘关于开封的美。
曾经的模样、几多的变迁、如今的境遇……一个城市经历的风雨,让打小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不一定说得全、说得清。
“我是开封本地人,其实很多景点都不曾去过,只有小时候家长带着或者学校组织的时候去过几个。”重走开封的路,张轲感触颇深。“这座城市和我记忆中反差很大,小时候只是看个热闹,这次静心观察,才算真正深入了解了以前生活的城市。像开封延庆观砖雕中间连接处最细的只有一根牙签那么细,这些是我以前从来都不知道的。”
而在湖北女孩徐熙宝眼中,开封的建筑风格特别有意思。
“别的地方都是高楼大厦的,这种古代建筑风格的城市我很喜欢。有些地方本地人觉得司空见惯的东西,于我来说都是首次见到,特新鲜。”披着“外来人”身份的徐熙宝,以她独到的视角,发现了不少“遗漏”的风景。
C
他们投入
怎样最能表达感情、感受?
为此试验了十几种方法
白天拍照、中午晚上打草稿、回到郑州再设计如何画出来,在旁人眼中看似轻松的活儿,“折腾”了张轲他们好久。
“画并不难,难的是以什么方式向大家表达出来,光这个过程,我们试验了很多种方法。”团队另一成员张帅说,“照片不能讲历史,文字直观感觉不够,所以选用手绘形式,是因为画面最能表达自己的感情、感受。”
让这个团队自豪的是:在中国,并没有人系统地画过城市的文化,因为工作量太大。
从水彩、彩铅,到水彩纸、水粉纸、打印纸……试验了十几种方法,最后,他们决定用素描纸加水溶性彩色铅笔来画。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的‘处女画’大梁门大家画了20多张,主要是摸索创作风格。而且7个人要风格统一,也不容易,现在我们是越画越快。”张帅说。
“当时拍照片的时候觉得画面够用,可是画着画着,就觉得少了很多东西。还有些照片拍得不清,我们都要故地重游,去补拍照片。”讲到此,徐熙宝挠挠头,脸红起来。“刚开始有张壁画拍得不清楚,画中的人物是男性,但我看着动作妖娆,就画成了女的,补拍照片时候才看出来。这本来就是向大家介绍城市呢,一点都不能出错。”
D
他们遗憾
有些我们刚画完,就成了“绝笔”
E
他们目标
不光画河南,还要画整个中国
如今,这本250多页,包括16个景点、各类小吃及制作过程、民间故事、历史等方面的《手绘中国·开封篇》小册子已顺利收尾。据悉,他们的作品已引起了投资人的青睐。“这是我们当初不曾料到的。”张轲说,“记录城市的变化,不仅是我们对城市发展历程的那份追忆,更主要的是希望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城市的文化。我们不光要画河南,还要画整个中国。”(原标题:河南七位85后手绘记录4个城市变化 欲画整个中国)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