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生活已经力不从心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文峰指出,中国戏曲在发展中形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特征,表演艺术家通过生活体验和观察,根据戏剧美学特征创造的丰富的程式,成为戏曲艺术的重要标志。
中国戏曲的多数剧种是在农耕时代产生的,表演程式也是在农耕生活的基础上提炼的,并反映其时的生活和审美趣味。但20世纪后中国进入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于是程式在反映现实生活和塑造当代人物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创造能够反映新的生活内容的表演程式,这是戏曲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和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艺术实践的问题。”他说。
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举例说,过去生活中是两扇门,门上有门闩;但现在生活中都是一扇门,门上有旋转式把手,里面有带弹簧的撞锁,此外还有旋转门、自动门。因此传统的开门动作程式在当下就无法完全表达开门的意思。“如果我们以开弹簧锁为例,提炼设计出一个小程式,这样的创新是有生活的。”他说。
有所为有所不为
然而当代生活真的产生新的程式吗?不少专家对此持不同看法。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麻国钧指出,戏曲的程式不可再生,程式化的艺术是属于古典戏剧的范畴,想把现代生活所有的东西完全程式化,是不可能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说,农耕时代,织布、插秧、割麦、挑担、策马、推板车、行船等大部分生活内容都是靠四肢,比较容易进行艺术化提炼,但是航天、打电话、打电脑等现代生活内容很难编成舞蹈。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乾昊举例说,目前戏曲表现战争用冲锋枪,这是有问题的,明明可以开火却非要当刀剑用,观众会以为是卡壳或子弹出问题了,而根本不见人的现代化战争根本无法表现。
“程式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他说,生活发展太快,用指纹、刷脸开门这些内容根本无法表演。
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巴图也举例说,根据以鞭代马、以桨代船的规律,有人曾经拿车龙头表现自行车,后来有人扔掉龙头空手做,但是仍然没能作为程式被普遍使用。
他说,古代社会仍然是戏曲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观众喜欢在舞台上看“非常态的人”,因此要跳出现实生活,去古代生活中寻求戏曲程式的创新。。
“洋车舞”的启示
在研讨会前一天的首届中国戏曲表演程式创编大赛颁奖晚会上,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教授陈霖苍表演了京剧《骆驼祥子》中的“洋车舞”, 把一辆真的洋车搬上了舞台。然而这究竟是否能作为一个新的程式,成为与会者讨论的焦点。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谭静波认为,“洋车舞”化用了京剧传统的踢腿等武生程式,把祥子和车的情感表现得很到位,就是一种新的程式。
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张伟品则认为,洋车过于具象,有悖京剧虚拟性理念,虽然放在《骆驼祥子》中很合适,但不具普遍性,因此不能成为新的程式。
麻国钧也认为,“洋车舞”只是出色地利用洋车塑造了人物,但不具备程式作为“中介”的根本属性,不可抽离,不能作为一个程式让所有演员学习。
吴乾昊表示,“洋车舞”虽然有悖京剧理念,不具普遍性,但它对新编剧非常合适,实现了人物合一的美学原则,表现了祥子对车的深厚感情,某种程度比以车杠代车更传神。
他说,戏曲是“有规则的自由行动”,为了表现现实生活,编创表演程式时灵活性比规律性要更重要,更多应该为某个地点、人物、性格创编,先不要提更高目标,能不能上升到表演程式,需要时间的检验。(原标题:巨变的当代生活下,传统戏曲何去何从?)
来源:新华网河南频道 时间:2013-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