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河南 >> 浏览文章

弘扬中原大文化——守住华夏文明之根

2013/1/4 10:45:00 点击数: 【字体:

         □本报记者肖建中张鲜明刘洋程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当下的一个热词,表达的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动人目标和热切期盼。
 

  “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写进十八大报告,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一起托起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弘扬中原大文化”,成为《中原经济区规划》这部宏大交响乐的一组华彩乐章。“加大中原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构建中原文化创新发展载体”,“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些明确的要求像闪光的指示牌,为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同时将一个光荣而紧迫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
 

  文化自信:守住华夏文明的根
 

  “文化是根”,这句中原人耳熟能详的话语,表达的是我们对文化价值的认知与认同。
 

  每年农历三月三,无数黄皮肤黑眼睛的华夏儿女从四面八方奔赴新郑黄帝故里参加拜祖大典,他们是来寻根的。今年3月,前来参加“首届全球客家根亲文化盛事颁奖大典”的台湾中华两岸交流协会理事长刘宗明说,台湾有500万客家乡亲,祖籍大多在中原,当今河南,已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
 

  放眼中原,处处可以触摸到、感受到华夏文明的“根”。在中原广袤的土地上星罗棋布着65519处文物古迹,享有“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的美誉。这里诞生了“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孕育了早期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孕育了夏、商、周三代,生成了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思想,创造并成型了最初的汉字,养育了一大批一流的诗人和文学家,拥有着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繁衍了最早的商业文化……诸多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形态,都能从中原找到它最初的根与芽。
 

  “我们守护华夏文明之根”,这句中原人引以自豪的话语,表达的是文化上的自信,传递的是传承华夏文明的决心。
 

  今年6月9日,中国第七个“世界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花落郑州。中外来宾齐聚“天地之中”,见证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及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建设工程奠基、少林寺塔林保护工程、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监测中心揭牌等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手笔,感受到我省保护、传承民族及人类优秀文化的坚实努力。
 

  今年3月,“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用半个月的时间,集中展示了中东部8省的1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包括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内的2000多名演员为近百万观众奉献了一道民间艺术盛宴。
 

  丰富、厚重的中原文化,在一代代中原人心中积淀,生成为“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人文精神,又在当代中原人民的实践中形成了“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这些精神,通过史来贺、常香玉、吴金印、张荣锁、任长霞、魏青刚、洪战辉、王百姓、李文祥、谢延信等一个个平凡的中原儿女的行动,塑造了“普普通通河南人、踏踏实实河南人、不畏艰难河南人、侠肝义胆河南人、包容宽厚河南人、忍辱负重河南人、自尊自强河南人、能拼会赢河南人”的形象,诠释了“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
 

  我们将这些形象和精神写进新闻、写成小说、编成戏曲、拍成电影,形成一股股清澈的思想泉水注入中原人的心田,汇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海,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正能量,成为中原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后劲所在、支撑所在。
 

  文化自觉:挖掘资源探索创新
 

  在《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关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一个引人的关键词就是“创新”,如“构建中原文化创新发展载体”,“创新中原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等等。
 

  在承载着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中原大地,对华夏文明,对中原文化,传承不辍,创新不止。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实施以来,河南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硕果累累。
 

  体制一改天地宽。截至目前,全省58家国有文艺院团顺利转企改制,22家国有文艺院团划转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春江水暖鸭先知。关于文化体制创新的好处,那些先行先试的文化单位最有体会。宝丰县演艺集团成立后经济效益连年翻番,仅去年就收入2亿元;河南歌舞演艺集团改制后,活力明显增强,创造力明显提高,经营效益大幅度增长,仅去年演出收入就突破1400万元。“过去是咱上门找人才,现在是人才求上门,这感觉,不一样!”河南歌舞演艺集团董事长周虹说。
 

  载体一创品牌出。中原拥有丰富的节会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实力,我们巧妙地将文化与经济联姻,创造了崭新的中原文化品牌。仅2012年,我省就举办了第九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郑州·中国绿博园彩灯艺术节、新春文化庙会、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郑州首届黄河湿地文化节等一系列影响广泛、特色突出的节庆活动,为中原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今年10月开幕的中国开封第30届菊花文化节签约844.3亿元。2012中国濮阳“二月二”龙文化节签约项目35个,投资总额达344.33亿元。这一切再次印证了“文化是力、文化是效”。
 

  形式一新效益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创办的手机报目前拥有100多万个订户,从2008年起一直在全国省级手机报中名列前茅。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创办“中国教育出版网”,不仅圆了偏远地区学生在家听到中国一流教师讲课的梦,也使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型成为现实。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大象电子书”实现我省电子书出版零的突破,订单纷至沓来。海燕出版社的数字化儿童图书已占到该社儿童图书比例的60%~80%,利润相当可观。
 

  模式探索换新颜。我省大胆创新文物保护模式,创造了离开老城建新城的“洛阳模式”,地下封存保护、地上标识展示的“殷墟模式”,以传统宇宙观为主线汇聚不同时代、不同类型文物建筑精品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模式”,为全国文物保护工作探索了新路子。今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穆尼尔·布什纳吉在游历了这3处世界文化遗产,了解了上述新模式之后,跷起大拇指连呼“verygood!”
 

  观念一转出精品。11月28日,继舞剧《水月洛神》之后,郑州歌舞剧院创排的当代舞《我们在黄河岸边》再次摘得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金奖。省剧协副主席陈涌泉说,正是我们深入发掘中原传统文化资源,运用现代视角进行艺术创新,才创作出了诸如《程婴救孤》、《清风亭上》、《红旗渠》等一大批精品剧目。这些艺术精品,根植于中原文化,运用新的艺术手段,适应了当代受众的审美价值取向,在中原文化传承和传播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文化自强:认清前路奋力远航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被赋予如此重大的责任;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肩负着中原崛起的神圣使命。然而,在文化大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依然有着诸多的“文化之困”:
 

  ——观念不新。“不抓经济不得了,不抓文化咋不了”的观念依然在少数领导干部的头脑里徘徊,文化事业“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譬如,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艺术创作生产、文化遗产保护等缺乏机制保障,人均文化事业费在全国长期排名倒数。
 

  ——基础不厚。文化产业投入少、总量小、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2011年文化产业在全省GDP中的比重只有1.69%。
 

  ——人才不丰。在全国文化界有影响的领军人物少,高端文化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依然存在。
 

  困惑犹在,但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发展的目标已经确立。
 

  到2015年,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基础框架基本形成。到那时,中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初具规模;建成开放一批有影响的根亲文化展示基地,中原作为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影响更加凸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遍布城乡,全部实现向社会免费开放;文化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初步形成。到2020年,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基本确立。
 

  蓝图恢弘,目标振奋,关键在做。
 

  做,就要转变观念。七朝古都开封,大手笔投资3.5亿元建造水系二期工程,彰显了“一池宋韵半城水”的水城特色,让游人体会到“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神奇。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说,他们的目标是,将文化变风景,将风景变资本,将资本变特色,将特色变实力,从而打造一个宋韵彰显、亲切温润、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这是以崭新观念实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程的一个新例证。
 

  做,就要重视人才。9月13日,瑞典世界文化博物馆管理署署长桑娜·霍比-尼尔森正式向省文物局递交了邀请我省在瑞典东方博物馆举行青铜器展览的意向书。这是她今年被聘为我省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顾问后,向世界推介河南文化的一次积极尝试。与桑娜一样被成功“引进”的还有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处的穆尼尔·布什纳吉,他们都是被河南“引智工程”吸引来的。据了解,2011年,“引智工程”为我省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247项,聘请外国专家1426人次。
 

  做,就要加大投入。“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纳入“十项民生工程”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累计投入1.43亿元,解决了我省270余万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问题。“十二五”期间,我省将重点解决38711个20户以下已通电广播电视“盲村”和6492户国有林区、林场盲区的广播电视覆盖问题,实现由“村村通”到“户户通”。
 

  做,就要落实政策。要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投融资体制,营造政府有效引导、金融资本积极投入、社会资本踊跃参与的多元化投入环境,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及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的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采取奖励、贴息、补助等方式,鼓励、带动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保障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做,就要务实重干。近日,在冰封雪飘的中原大地,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文化建设场面。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大河印刷产业园、华夏文明全媒体出版工程、河南出版产业基地三期工程、中原影视基地、省直文艺院团剧场建设等一批项目纷纷上马;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二期工程、投资120亿元的开封朱仙镇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总投资3800多万元的中国平乐农民牡丹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一期工程基本完成;而投资数十亿元的中国动漫之都洛阳产业园,正进入攻坚阶段。
 

  照耀了华夏儿女五千年的文化之光,必将照亮中原崛起的天空。这束光,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助力;这束光,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指路;这束光,温暖亿万中原儿女的心灵。是的,中原文化将以更加令人鼓舞的趋势、态势、气势,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板块,撑起中原崛起的新高地!(原标题:高扬传承创新之帆)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12-12-30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