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晚,正在热播的CCTV-3《国家宝藏》节目迎来了河南博物院专场,妇好鸮尊、云纹铜禁、贾湖骨笛三件镇馆之宝展出,再次向世人展示了河南历史的悠久、文化的博大精深。
《国家宝藏》将千千万万观众的目光吸引到神秘的文物领域,不仅向社会大众普及了文物知识,而且让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浸润广大观众。《国家宝藏》的走红,证明了文物知识的传播不仅需要明星成为文物“守护人”,更需要通过明星的带动作用,使更多观众加入“守护人”行列。《国家宝藏》受到社会各界追捧也给人以启示:面对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文物“看门人”也需要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社会、科技发展,运用新式思维,创新传播方式,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精神。
1
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亮相《国家宝藏》
中国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是谁?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中国最早的吹奏乐器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观众迎来了《国家宝藏》河南博物院专场。河南博物院的三件镇馆之宝——妇好鸮尊、云纹铜禁、贾湖骨笛华丽亮相。三位国宝“守护人”倾情演绎三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看到《国家宝藏》宣传片,我就对这个节目充满期待。观看之后,节目传递出来的人文精神、家国情怀让我十分感动!”在郑州读大三的男孩刘伟生说。
据了解,河南博物院是国家首批八个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17万余件,收藏文物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近现代文物。尤其是在陶瓷器、青铜器、玉器、石刻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成为馆藏文物中的一大特色。这次展出的三件文物,究竟有什么样的特殊之处才能脱颖而出呢?
河南博物院院长、《国家宝藏》节目中河南博物院“看门人”马萧林在接受大河报记者独家采访时介绍说:“这三件文物各有特点,入选是因为最能体现河南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起源。”他介绍说,妇好鸮尊于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器物造型生动、纹饰繁缛,把现实生活写照与艺术夸张巧妙结合,蕴含着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云纹铜禁的“前世”和“今生”充满了传奇,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2号春秋楚墓,是目前经科学发掘的最早禁类器物,见证中国第一个禁酒时代,反映古人治国理政的智慧;贾湖骨笛距今八千多年,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可吹奏管乐器,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堪称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的奇迹,也是世界音乐文明的杰出代表。
2
小鲜肉“守护”老古董引来观众点赞
12月3日,央视出品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首度开播便引来好评如潮,豆瓣评分高达9.3,接近80%的观众给予5星好评。
《国家宝藏》嘉宾阵容堪称豪华:九大博物馆馆长现场指导;大量引入当红明星,邀请“铁齿铜牙”张国立担任1号讲解员。
“解说词磅礴大气,整个节目的叙事结构和舞美效果都非常好。起初看预告片,是因为有我喜欢的明星;看了之后,感觉这个节目不仅有观赏性,而且能学到知识。”郑州市民赵女士说。
据《国家宝藏》节目制片人、总导演于蕾介绍:“经过两年时间的精心打磨和难以计数的推倒重来,最终,确定了‘纪录式综艺语态’的表现形式,由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讲述国宝的前世,而考古学者、文博人员、讲解员作为‘今生人物’讲述国宝的当下,用小品讲故事的形式串联,穿越古今,串起了国宝的前世今生。”
节目的设置,从一开始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1号讲解员张国立在《国家宝藏》节目中的第一句话是:“如此炫酷的开场,一看我们就是个年轻的节目。我们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这种反差萌的台词和语气使观众在新奇中,增添了观看的兴趣。
在郑州从事影视制作十余年的姜丙磊说:“《国家宝藏》打破了文化类节目固有的创作思路,突破沉闷的电视手法,避免了单调的旁白或传统字幕呈现,采用了情景剧的方式,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避免了传统文化节目的枯燥。节目的创意是最大的亮点,中国的综艺节目五花八门,但大多数是相同的题材、相似的模式。综艺节目走到今天,如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加以创新,观众对于综艺节目的关注度将会越来越低。《国家宝藏》的播出对于综艺类节目就是一次很好的革新。”
3
河南博物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
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对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文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也越来越受关注。
“河南博物院在主展馆维修期间,周二到周五平均每天参观人数都在3000人左右,周末能达到5000人。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参观人数最高一天达到1.6万人,累计参观人数7.6万人,观众来自十多个省份。”马萧林院长说。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河南长期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存。河南考古发掘的成果很多,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文物大部分都是考古发掘而来,不但代表了中原,甚至代表了中国当时的历史艺术科学成就,“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河南博物院藏品众多,怎么做才能使这些藏品能够与更多的观众见面,将先人流传下来的文化传播到更广的区域呢?
马萧林向记者介绍,为弘扬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更好的将河南文化推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河南博物院做了很多的创新和改革。在未来河南博物院还会从藏品和陈列手段以及宣传教育方式进行转变,使文物“活起来”。他说:“我们会把藏品借到外省,甚至送到国外展览。比如,2013年河南文物局去瑞典斯德哥尔摩举办青铜器文物展,共组织了100多件青铜器。瑞典拍摄的文物宣传片就把妇好鸮尊作为主打文物进行宣传。”
世界文化是互融共通的,在坚持将河南文物推向世界的同时,河南博物院也将一些世界优秀文化遗产引入国内。近期,在河南博物院举行了以“金字塔·不朽之宫”为主题的古埃及文物展,来自意大利都灵埃及博物馆的144件套总计235件文物,和河南观众首次见面。“此次埃及文物展,我们邀请了研究埃及文化的相关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在多功能厅开讲坛时,仅能容纳450人的会场,来了600余人。”马萧林说。
4
传承需要创新,文化需要守护
去年暑假,故宫博物院和腾讯合作推出的《穿越故宫来看你》H5小广告在朋友圈刷屏。在小广告中,朱棣大跳hip-hop舞蹈,一路出宫自拍,发朋友圈引来各方点赞。不仅如此,近年来故宫历史人物的表情包在社交媒体传播、历史人物被制作成组图集体卖萌,被年轻人设为手机壁纸进行二次传播。
这些“新晋偶像”的背后推手是故宫院长单霁翔。自2012年接管故宫后,单霁翔就开始转变故宫以往保守的传播方式。在2013年,单霁翔组建了一只新媒体队伍,专门负责整个故宫博物院的宣发推广,并覆盖微博、微信、APP、Instagram账号,还有火爆互联网的淘宝旗舰店、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等多个线上渠道。
全渠道覆盖、社交化的趣味传播,使故宫文化在年轻消费者群体里迅速传播。据官方数据,2016年故宫的文创产品带来了10个亿的营收。2016年故宫文创产品达到了9170种,目前,故宫淘宝官博粉丝86万,淘宝旗舰店店铺粉丝176万。
故宫创新不断,河南文物界也紧随时代潮流起舞。马萧林说,河南博物院在传统推广的同时,引进高新技术,增强观众观看的趣味性。比如AR技术,拿手机对着文物扫一扫,就能360度观看文物,让文物动起来。“以后也会逐渐增加一些文创产品,拿回家看,通过手机扫描,就能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马萧林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吸引年轻人对文物的关注。年轻人是社会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文化的传承需要年轻人来努力。”
温馨提醒
《国家宝藏》节目中的前世传奇大多是基于史实而虚构创作的故事,有其合情合理性,但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故事。观看节目的关注点可放在文物的出土背景或传世历程,文物自身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以及文物给人们带来的启示等方面。通过观看一件文物,了解和认识文物背后的人、社会、国家等不同层面的历史信息。作者:何洪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