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河南 >> 浏览文章

两岸学者携手研究河南“运台”文物“罹难”史

2016/12/27 9:57:08 点击数: 【字体:

两岸学者携手研究河南“运台”文物“罹难”史

  在河南博物院文物库房里,有几件特别的文物引人注目。那是几只漆皮已经剥蚀的木箱子,紧箍的铁皮锈迹斑斑,但箱口发黄封条上的字样依然清晰,每个箱子内壁贴着的文物清单,诉说着5000多件出土于中原的重要文物,在抗日战争期间历经劫难最终分隔海峡两岸的苦难经历。
 
  日前,河南博物院与台湾历史博物馆组成联合调查组,进一步理清和研究河南文物“运台”的历史过程。
 
  “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将进一步拉近两岸之间的情谊,既是对这批文物的负责,更是对历史的负责。”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张誉腾说。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避战祸,当时的河南博物馆选取文物精品,分装在68个大木箱里,从开封出发南迁。文物经郑州抵达汉口后,先存放在法租界的一个小楼里,后因躲避空袭搬到美国花旗银行的金库。武汉危在旦夕之际,文物全部辗转运至重庆,一路险象环生。
 
  经过12年的颠沛流离,暂存在重庆“中央大学”柏溪校区防空洞里避祸的这批文物,在1949年11月“失散”了。其中,38箱被运到台湾,30箱回到河南故里,原本同墓出土的“文物兄弟”就此分隔两岸。
 
  “从中原走出的这批文物,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物,其颠沛流离、辗转分藏的过程,见证着中华民族所遭遇的屈辱。文物分藏两岸,无形中成了联结彼此的精神纽带。几十年来两岸共同保存这批文物,今天又共同研究其流徙历史,也是两岸恢复交流与沟通、逐步加强联系的见证。”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说。
 
  38箱约5000余件文物抵达台湾后,成立了河南运台古物监护委员会,对文物进行了清点,完成了《河南省运台古物清册》。1956年台湾历史博物馆成立,接管了暂存台中市雾峰林家北沟库房的河南“运台”文物。
 
  分藏两岸的这批文物,有青铜器、殷墟甲骨、洛阳唐三彩、六朝舞乐陶俑、江南制造局织物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南新郑郑公大墓出土的莲鹤方壶、蟠龙纹编钟,和辉县琉璃阁东周甲乙二墓出土的蟠虺纹鼎、蟠螭纹方壶等“国之重器”,如今成为海峡两岸两个重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田凯的办公桌上,摆放着河南博物院与台湾历史博物馆共同出版的《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器物图录》,这是近年来两岸学者共同研究河南“运台”文物取得的成果。
 
  1998年新建成的河南博物院落成开放,时任台湾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黄永川先生一行应邀到河南博物院访问。随后,河南博物院代表团应邀回访,双方正式确立“姊妹馆”关系。两岸学者对文物的分离充满了遗憾,盼望着让它们以某种方式重聚。
 
  “在台北看到河南出土的这批文物,感触特别深。作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我们有责任让它们重新聚首。”曾带队赴台的河南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回忆说。
 
  此外,由于抗日战争引起的发掘中断、文物流散等原因,郑公大墓、琉璃阁的墓主人是谁等重要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分藏两岸的青铜器、玉器等器物所反映出的中国礼制文化和青铜制作工艺流程等,都有待两岸学者共同合作揭晓。
 
  2003年和2011年《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器物图录》两本图书先后出版并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分离半个多世纪的“文物兄弟”在书上团圆相聚,为研究者、爱好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历史资料。
 
  今年初,分隔已久的两岸唐三彩首次合璧,在河南博物院实现“兄弟共聚”。这也是大陆运台文物首次来大陆展出。据悉,河南“运台”文物中的江南制造局纺织品有望于明年回河南团聚。
 
  “虽然历史遗留下了创痕,但由中原先祖文化与遗物为纽带联结起来的情谊,使两馆的合作如同自家兄弟般无间与顺畅。”田凯说。
 
  河南“运台”文物“罹难”史研究启动以来,双方对河南博物院开封老馆,郑公大墓、辉县琉璃阁等文物出土地进行了实地考察。目前,河南境内的资料已基本收齐,在完成大陆“南迁”过程的调查之后,双方还将对这批文物抵达台湾以后的历史过程进行调查和研究。
 
  “运台文物是两岸共同的文化财富,我们有共同的责任保护好它们,并对其开展文化、历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研究。”田凯表示,“未来双方会进一步加强联系、深化合作,增进两岸文化认同,造福两岸人民。”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新华社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