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河南 >> 浏览文章

何时能不把文物当包袱?

2015/4/30 11:58:05 点击数: 【字体:

何时能不把文物当包袱?

图为马固大庙拆迁现场
 

    豫  记  韩  青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郑州市共计登录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0315处,约占河南省的1/6,全国的1/76。这些不可移动文物,是承载民族核心记忆的主要载体,隐藏着传统优秀文化的基因密码,也是老祖宗留给后人的家底。

    遗憾的是,在郑州珍视文物、敬畏文化的人是否少了一些,而把这些文物当成发展绊脚石的人似乎又多了一些。近日引爆网络的郑州市上街区马固拆迁即是其中一例。这个隶属于郑州上街区的“盛产学霸的千年古村”,连同其中的5处不可移动文物,都已毁在挖掘机的呼啸声中。

    航空港区也是类似。郑州市文物局称港区共涉及文物点400多处,但2010年港区建设的环评报告只有三行提到文物保护,只列出其中一项省级保护文物,文保志愿者彭保红为此向国家文物局写过公开信,多家媒体也对此予以关注,即便如此,霹雳店村的15处文物现在仅剩下寥寥几处。即便被毁弃到这种地步,相关的“文物保护规划”仍不见出台。

    《文物保护法》规定:“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58条规定,“文物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发现文物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三)接到危及文物安全险情的报告不按规定时限赶到现场或者不及时采取措施,造成损失的。”

    根据省文物局的信息,截至2012年3月31日,全省各县“在以县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正式印发文件公布名录的基础上,并根据实际情况在当地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上进行了广泛的宣传,部分地方还以广告的形式将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张贴到各乡镇和村庄,最大程度向社会公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可如今上街区上演的“不知道拆的是文物”,让“良好的效果”大打折扣。

    据彭保红说,马固村的多处未定级文物没做明显标识,航空港区的一些村民也表示之前不清楚这些是文物,等志愿者告知后才知道这些老房子的价值。此外,郑州管城区的不少不可移动文物也是如此,就连是区文保单位的岳家绣楼、郭家大院、熊耳河桥等,都没有立保护牌。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规定,“对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所在地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将其名称、类别、年代、位置、范围等事项予以登记和公布,制定保护措施,设立保护标志,并向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制发保护通知书,明确其权利和义务。”

    这一办法自2010年10月1日开始施行,在郑州至今未能落到实处。据了解,河南也有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像开封的一些民国建筑如信昌银号等,虽然不是文保单位,但也挂了标牌。

    形势不等人,文物破坏已相当严重。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显示,近30年来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之中,一些文保单位如镇江“千年粮仓”、青岛双山水塔等也难幸免,这个数字占到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登记文物总数的1/6。

    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我希望这些不可移动文物能得到最好的保护。但如果这些散落民间的传家宝不能和现在人们的生活产生联系,不能为他们带来精神自豪或经济效益,不能成为地方政府的一张旅游名片,那文保法规就可能会被架空,抵不住短视的利益冲动。

    从宣传角度来说,文保部门的公示挂牌只是第一步。但真正要唤起民众的保护意识,还要靠发动民间的力量。近日,“2015建业绿色基地·中原传统民居摄影大赛”开启,这个由建业绿色基地、中国摄影师协会、河南省艺术摄影学会联合主办,中国人文地理摄影协会、湛蓝社具体承办的摄影比赛,征稿时间为2015年4月14日起至7月30日,还设立有总计10余万元的大奖。

    这个活动与全国人大代表、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的建言一脉相承,他提出,要建立历史建筑的保护机制,传承中华建筑文明。而通过摄影发现传统民居的美丽,留住传统民居的记忆,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郑州管城区集中了城隍庙、文庙、北大寺三个古建筑,但至今未见有效开发,知名度远远不够;而上街区峡窝镇坐拥上千处不可移动文物,如保护、开发得当,原本可以成为郑州的文化后花园,成为去郑州旅游的必去之地,可如今,绝大多数已成废墟。

    这也与城建思路有关。现在的城市大多忙着建大楼、搞地标,但建的多是西方舶来品,丢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各大城市也显得千人一面,个性全无。而传统建筑的作用不仅在于做工的精美,还在于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古建专家吕军辉曾说,如果一个城市能有几处像样的古建群,就足以撑起整个城市的旅游业。

    亡羊补牢,犹未退也。新政拜祖大典就是一例。上世纪80年代时,没有什么人记得新郑是黄帝故里,在原新郑县志办主任刘文学和赵国鼎的研究推动下,黄帝文化才渐渐在当地生根发芽,成为新郑的一张名片,并吸引了商界资金的注入。郑州上街区和新政航空港区可否以此为鉴,将留下来的文物保护好,以待日后开发?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