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民同行,为时代放歌。
11月13日,在全省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省委书记郭庚茂动情地说:文艺“要从实践当中、从群众当中来汲取营养、实现创新,讲述好河南故事,展示好河南形象,鼓舞和激励全省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半个世纪前,有一部现代戏《朝阳沟》,风靡全国,久唱不衰,这部文艺作品中的一些经典唱段即便现在还广为传唱。是什么打动了观众?因为它接地气!用一部豫剧表现知识女青年下乡劳动过程中的思想转变,不仅故事情节亲近可信,而且方言唱腔引人入胜,既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农民的面貌,也饱满地展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起到了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的正面作用。这样的作品,如何不打动观众的心、怎能不赢得群众的喜爱。
好的文艺作品总是同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群众、离开实践,文化文艺作品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时至今日,无论是用河南方言演绎的话剧《老汤》,还是现代反腐题材戏剧《全家福》,无不取材于中原的精神、河南的故事,“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这是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的根本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原大地上,戏剧《红旗渠》、《焦裕禄》、《常香玉》等继续传唱着河南人的故事;文学豫军在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上屡次摘得桂冠,书法、摄影、杂技等优秀作品不断突破,有力地展示了河南人的形象。正是由于路子正、接地气、有传统,中原大地上诞生了一部又一部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以各种各样文艺样式讴歌时代、讴歌人民,我省文艺事业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景象,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文艺的繁荣得益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还要靠文艺的力量。今天的河南正处于一个蓄势崛起的关键时期,这好比奋力攀登“摩天岭”,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当此之时,讴歌、宣传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渲染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挥文艺影响心灵、承载道德的教化作用,发挥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素质的支撑作用,推动中原文化繁荣昌盛,与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和美丽河南“四个河南”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两项建设”相融合,是实现崛起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
正确的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产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相反,文化如果错误地引导群众,也会产生巨大的负能量。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在社会转型的今天,价值多元、观点多向,观念交锋、矛盾交错,利益至上、道德滑坡,而一些文艺作品渲染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价值观,误导观众、读者,一些文艺工作者陷入拜金主义泥潭,根本不顾及作品质量的高低,粗制滥造,贻害无穷。正因为如此,文艺作品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工作者更“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长此以往,才能凝魂聚气,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中原文化博大精深、中原儿女勤劳聪慧,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扎根这片沃土,静下心来,倾心关注人民的冷暖、着力描绘人民的幸福,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凝聚起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强大力量,让中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