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老子》剧照
作为首次进入保利院线的越调剧目,该剧在戏曲走市场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11月20日晚,由省越调剧团创作、越调申派传人申小梅主演的新编越调历史剧《老子》在深圳保利剧院上演。作为首次进入保利院线的越调剧目,《老子》不仅在剧作上敢为天下先,更在戏曲走市场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新——中州古韵唱老子
“为民写为民用还民期盼,民是天民是地民是江山”。当白发须眉的老子在舞台上高亢而歌时,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仅表达着观众们的心情,也打消了后台工作人员小蔡的担心。他说:“我此前还担心南方观众接受不了说着河南话的老子,现在看来,我多虑了。”
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观众们一直被老子的命运吸引。无论是老子在战乱年代“挥洒千金助难民”,还是面对官爵权位诱惑不为所动,又或是舍弃坐骑青牛为民众治病等情节,都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接地气的圣人形象。尤其是孔子、老子两位圣贤同台问礼,更是成为该剧一大亮点。“‘为民众、知其暖、怜其寒、体其苦、忧其难,我愿百姓福祉展,我愿天下太平年’。看完我都会唱了。”从周口来深圳打工的赵晓激动地对记者说,“听到老家的戏,心里暖和的很。”
难——啃下一块硬骨头
从蛇口赶来看戏的观众李文斗说,他第一次在戏曲作品中听懂了《道德经》中深奥的道理。也正是为了这个目的,难坏了越调《老子》的主创。
如何将昊空中的仙还原为现实生活中的人,如何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深邃思想浅显易懂地唱出来,是编剧孟华和主创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老子》最初设定的是神话题材,但神话笔墨太浓冲淡了思想深度,在听取多方意见后,孟华对该剧进行重大调整——将神话题材转变为历史题材,将神话人物转变为历史人物,对原来的戏剧结构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和重组。6年的磨练中,光是剧本就改了8遍,最终一个与世无争、先人后己、博学睿智的哲人形象生动地矗立在观众面前。
著名戏曲评论家薛若琳评价说,越调《老子》之前,国内从未有过涉及老子题材的舞台艺术,该剧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剧”,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赞——走市场意义非凡
创作演出《老子》要有吃螃蟹的勇气和啃硬骨头的精神,而越调《老子》踏进保利院线更是越调发展中的一次突破。
作为第一部问鼎全国文华大奖的越调作品,越调《老子》从2007年上演以来,先后将2011年度全国十大精品工程剧目奖、河南省戏剧大赛金奖等奖项收入囊中。但如何更好地走市场一直困扰着越调剧团。在今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经省文化厅和河南艺术中心的推介,越调《老子》在上海大放异彩,保利院线负责人专程赶到上海观看演出,连连赞叹“没想到、非常好”,当
即敲定《老子》在保利院线巡演。
省越调剧团副团长陈新丰感慨,能够进入保利院线,与世界级的演出比肩,带给剧团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利益,还开拓了团队的眼界,增强了整个团队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让生活在老子故里的剧团触到了市场运作的脉搏,对整个剧团的发展意义重大。(原标题:河南新编越调历史剧《老子》唱响深圳保利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