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冯骥才:书是文化的种子

2017/6/21 16:23:02 点击数: 【字体:

冯骥才:书是文化的种子

  6月1日,75岁的冯骥才,带着自己的两本新书《冯骥才艺术谈》和《意大利读画记》,现身廊坊书博会。发布会现场,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慕名而来的读者。

  活动之后,冯骥才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身材高大、声音清朗的他,对自己的经历和作品侃侃而谈,完全不像一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者。

  一次自觉的转身

  “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冯骥才称之为自己的“四驾马车”。

  20世纪90年代,是冯骥才文学和绘画创作的高峰期,但出于一份文化人的社会责任感,他开始投身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冯骥才来说,这是一次自觉的转身。

  二十多年过去,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其中也蕴含着冯骥才的诸多心血。

  除了身体力行地奔走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线,冯骥才始终坚持培养年轻后辈。“在教育方面,我注重两个因素。一是责任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二是视野,秘鲁作家、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说过,‘作家最重要的是视野’。在我看来,做文化也是如此,要有思想的视野、知识的视野,方能做好。”

  在冯骥才心中,文化的事是民族的事,传统文化是民族复兴的基础。“我国是文化大国,最高决策层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态度很坚决。对我们这些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来说,就要像武训办学一样,不断呼喊,把知识分子的先觉想法变成全民的文化自觉。”

  每本书都来自一种情怀

  近年来,由于身体问题,冯骥才下去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时间有所减少,又开始“不自觉地有一点转身”,放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时间日渐增多,作品也不断推出。

  “有时写作来自一种机缘。”此次由青岛出版社最新推出的《意大利读画记》的创作也正是如此。

  2016年10月,冯骥才应邀去意大利出席好友韩美林的艺术展览开幕式,之后便来了灵感,围着亚平宁半岛的中北部绕了一圈,将那些曾经被文艺复兴的光辉照亮的地方一个个跑下来。重点是看艺术:建筑、雕塑、画,特别是画。

  “作家看画,看画后边的东西。”冯骥才说,画后边的东西不是看出来的,是读出来的,因此,他将此次看画的随笔命名为《意大利读画记》。

  冯骥才说:“比较是一种获得思想的方法。”《意大利读画记》这本书看起来是写意大利,但仍然离不开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我是从中国文化的视角来看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在此之外,我希望把一种精神介绍给国人,就是意大利人对自己文化的尊重。”

  冯骥才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财富是他的经历,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财富也是它的经历和传统。

  “如果真爱自己的文化,就会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情怀。”冯骥才说,“我的每一本书,都来自一种情怀。情怀不是你走进它,而是它走进你。如果我们真爱我们的文化,就应该让它走进我们心里。”

  “书是文化的种子。”在冯骥才看来,今年的书博会放在廊坊举办的一个重要意义,和当前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紧密相关,而书博会的举办,就是播种文化。“今天播种,不会马上有收获。培育、滋养一片土地上的文化,需要一点一点地努力。”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