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8日电(李韵 李子寒)国家文物局7日公布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我国国有可移动文物“家底”首次摸清。
“可移动文物”通常是指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又分为国家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在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开展,普查对象是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各类“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介绍,普查期间,全国成立3600个普查机构,共投入10.7万名普查人员,12.45亿元经费,调查102万家国有单位。普查结果,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通过这次普查,全国新发现新认定文物共708.4149万件/套。
刘玉珠介绍,增量主要来源于两类单位:一是部分博物馆、考古所等文物单位对历史上囿于保护条件所限封箱保存的藏品进行了全面清理、登录。二是众多各行业的国有单位和宗教场所通过普查认定,发现了大量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
他举例说,故宫博物院新登录一批重要甲骨文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整理登录的考古出土文物超过10万件,山西省运城市青龙寺发现完整的《永乐南藏》经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在普查中认定各类文物数万件,新疆认定两万件反映生产建设兵团历史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