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没有走完法定程序的不可移动文物就可以随便拆?

2016/8/23 9:37:47 点击数: 【字体:

  一
 
  最近几日,上海建筑遗产保护又出新波澜——上海最大旧改地块安康苑内多处石库门遭到随意拆除。
 
  安康苑地块由6个街坊组成,占地超13万平方米,是上海市最大体量的旧改项目。由于居住条件差,安康苑基地内很多居民此前一直过着“拎马桶”的生活,2015年8月16日首批居民才开始搬迁。
 
  在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安康苑旧改地块已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并进入上海市风貌区扩区公示名单。
 
  而近日据市民反映,这一地块上的石库门建筑正在被拆除,建于1912年的均益里、建于1942年的钱江新村以及建于1935年的永庆里,都已被不同程度地破坏。当地居民纷纷表示惋惜与痛心:“这就是上海的根啊,还有什么是!我们这里就是标准的石库门房子!”
 
  二
 
  早在2011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上海市就明确全市各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共有4422处。
 
  上海市文保部门表示,原计划在2015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各区县文物保护点的登记工作,今后所有类型的文物都会受到法律的保护,不会再发生被擅自拆除的现象。
 
  但目前约有半数区县还没有完成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的梳理、登记和公布工作,数量约为2800处,其中就包括“安康苑”所在的原闸北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凡是被各级人民政府正式公布过的文物保护单位,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包括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省级、区县级文保单位,以及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等。
 
  我们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阻滞了上海市各区县不可移动文物的登记工作,但值得反思的是:没有走完法定程序的不可移动文物难道就可以随便拆除?
 
  三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先生在接受上海新闻综合频道“夜线约见”栏目采访时,阐述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观点和理念:
 
  不可移动文物是一个泛指的概念,是相对于馆藏的可移动文物而言的,比如建筑物、墓葬、遗址等不容易移动的文物。
 
  由于“三普点”的不可移动文物还没走完登记和公布的法定程序,目前多数仅作为档案登记,并未由政府公布挂牌。当前发生的破坏事件,就是利用了保护中的这一模糊地带。
 
  但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具有自身的重要价值,应该用特定的方式给予保护。
 
  2014年施行的《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规定:
 
  第十一条:相关部门履行类似土地出让、旧城改建、征收房屋等职责时,涉及不可移动文物的,应当征询同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十二条: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区、县人民政府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予以登记,并公布为文物保护点。
 
  2010年实行的《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第十六条也规定:“不得擅自改变历史风貌区建筑的原有方面,应当保持建筑的历史文化风貌”。
 
  此外,上海市在2015年重新扩展了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这次拆除的建筑就在风貌区之内,应该要被严格保护。即便万不得已要拆除,也需要经过法定的审批程序,而不是随意拆除。
 
  即便旧改会对老房子造成一定损害,但它主要是惠及民生的工作,解决的是安全问题和宜居问题。只有少数老房子可能需要拆除重建,大部分是需要修缮和改造的。一些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建筑和一般历史建筑,要进行特殊对待和保护。
 
  四
 
  上海由于石库门破坏严重,已经启动了“2016-2018年上海成片风貌保护三年行动计划”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提出要按照分级、分类标准对石库门、工业遗产等制定保护要求,并积极推动石库门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上海市规土局局长庄少勤指出,“今后30年以上的建筑要拆房的话要加把锁了,区里不光是住建部门同意,规划部门和文管部门也要同意”。
 
  但现在,未经任何规划和审批手续,位于历史风貌区的不可移动文物即遭破坏和拆除,这种说拆就拆的行为,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制度的监管和保障不力,惩罚的措施和力度不够而导致肆意妄为。
 
  目前据上海市静安区相关职能部门透露,此风貌区石库门拆除行为已被喊停,并要求确保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这一破坏事件也令上海市文保部门非常愤怒,表示要继续跟进此事,不仅要对一些相关人员和相关单位进行处罚,也要做好整个地块的保护规划。
 
  五
 
  对于这一破坏事件,需要深思的是:什么时候此类事件能够不再随意发生,经济利益不再凌驾于文物保护之上,而不是等到破坏发生才亡羊补牢?
 
  当然这一事件也让我们看到了文物保护的一大亮点: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参与度与监督作用越来越大。这次破坏事件就是由市民主动举报的,而且在得知破坏的消息后,很多市民纷纷以舆论表示反对。
 
  文化遗产保护本来就应该深入于大众,只有全社会都形成保护的意识和合力,文化遗产才能得到妥善的保护,也才能真正发挥世代传承的价值。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物报
0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