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政府有限主导 企业、村民合作共赢——古村落保护发展模式探讨

2016/4/7 9:58:03 点击数: 【字体:

  当前, 我国在古村落保护方面已经出现了博物馆式保护、 集散为整保护、 历史街区保护、分区式保护、 原生态保护、 旅游开发式保护、 景观设计式保护、 特色产业式保护等多种保护模式。 但究其根本, 这些模式大多存在着明显的“倒三角”结构, 即顶端为国内有识之士与先进的国外保护理念, 加上新城镇化背景下国家层面的强烈驱动, 中间为企业与当地政府部门,下层为单薄而相对落后的村落形态以及长期生存于其中的原住民。
 
  “倒三角” 结构的弊端
 
  实践证明, 位于底层的村落与原住民难以支撑这个“倒三角”的稳定性。 国内的很多专家学者缺少原住民真切的生存体验, 国外好理论与好办法的引入与实际操作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 国外保护理念产生的历史环境与国内情况不同, 生搬硬套会导致实施者有削足适履、 无所适从的尴尬。 政府层面从上到下的规划与政策引导大多与最初美好设想南辕北辙, 实施过程中有时还会牵涉村落内原住民的自由意愿以及宅基地所有权等法律问题。 外来企业资本注入古村落, 首先考虑的往往是开发后的获益,而不是古村落文化风貌的保护。 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考虑更多的是政绩与舆论压力。 唯有村落内的原住民是最有发言权的, 但由于对现代化舒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导致对保护古村落的种种办法与约束不理解、 不配合。
 
  以门头沟古村落为例探求破解之道目前学界基本形成共识, 认为古村落的构成应包括自然生态环境、 村落整体格局风貌、 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的原住民生活等方面。
 
  笔者认为, 具体分析研究古村落的构成, 从中找出不同村落的特色, 壮大“倒三角”结构中的支撑点,以点扩面, 将“倒三角”翻转为“正三角”, 应是破解目前古村落保护利用难题的要点。
 
  以北京市门头区沟为例, 该区区域面积 1455平方公里, 其中 98.5%为纯山区, 有 100余座海拔 1500米以上的山峰, 在大山怀抱中共有 178个行政村, 其中包含有 563项文物古迹。 该区域内有国保单位 1个(爨底下村),历史文化名村 3个, 全国传统村落 10个,市级文化保护区 2个, 全区共有古村落 33个, 占北京市古村落总量的 68%。 这些村落分布于浅山区、 过渡区与深山区, 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周边的生态资源。
 
  虽然门头沟区是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区, 但古村落周边的生态涵养还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 有的古村落位于逼仄的山谷, 有的村落周边缺水, 有的位于城市郊区, 公路与铁路从村边经过, 喧闹纷乱。
 
  首先, 应扩大村落生态建设, 这是门头沟古村落保护开发的关键。 为此, 区政府应加大前期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 如交通、 水利设施、 电、 气、 热等方面, 其中的重点工作是种植富有特色的景观植被, 打造乡村的生态美。
 
  其次, 门头沟境内的古村落都蕴含不同的文化遗产, 这是旅游开发中可深入挖掘的亮点。 但具体到每一个村落, 这些文化遗产显得相对单薄, 急需专家学者通过认真研究将它们升级改造, 活化古村落中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精耕细作, 形成旅游开发中的卖点。 卖点形成后, 一定要重视游客的体验, 突出游客与自然环境、 与古村落视觉景观、 与村民之间的交流互动。 举人文化、 转灯场、 太平鼓、 琉璃烧造、 妙峰山庙会等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将使游客得到一种乡村归属感和心灵慰藉。
 
  第三, 妥善安置原住民。 门头沟境内的古村落民居属于“山地四合院”形制, 建筑面积狭小, 难以满足原住民的愿望。 建议另择新地建新村供原住民居住。古民居的内部装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完全可以大胆引进现代化的设施, 然后将它们用作休闲旅馆供游客暂时旅居。
 
  一些原住民因为利益分配等原因不配合政府专业的修缮与指导。 建议成立古村落保护委员会, 将所有古村落内古民居的户主纳入到委员会中, 通过定期补贴让他们长期受益。
 
  伴随着古村落保护修缮、 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环境改善等工作的推进, 也会出现大量的就业机会。 这些机会应该优先向村落原住民提供, 如果他们资质不够, 可以由政府出资进行资格培训。
 
  提升原住民在古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尤其是决策环节中的参与度和主体性, 充分尊重其利益诉求, 将原住民从“对抗者”转变为“支持者”, 最后将他们转变成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古村落文化坚定的保护者。
 
  基于社区参与的 “正三角” 结构
 
  古村落的保护利用,最有发言权的是原住民,而不是所谓的外来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外来企业。尽管原住民在古村落保护利用中需要专业指导,需要资金注入,但也应该是由原住民通过政府相关部门邀请专家学者来帮他们实现自己的意愿,通过村集体进行招投标招揽相关企业进行合股开发。
 
  这个“由内而外”开发模式的优势在国内古村落开发利用中已经得到了验证。 安徽黄山市黟县的西递村, 即是采取这种基于社区参与的保护之道。 西递旅游开发的主体是村办旅游公司, 实行村民自治的治理模式, 把村级事务的决策权和处置权交给村民。旅游管理与民主选举、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民主决策紧密相连, 能较好地处理各利益主体与村民间的利益分配问题。
 
  如此一来, “倒三角”将会翻转为一个良性而稳定的“正三角”, 即由生态环境优良、 人文资源富有特色、 原住民热情支持、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保护完好, 具有浓郁传统风貌的村落形成稳定的底边, 中间是廉洁高效的地方政府的引导与管控以及富有创新精神、 运行良好的企业注入资本, 开发获利后与原住民进行分红, 拿出一定的比例用于村落的各种保护,三角形的最上端则是国家专业学者给予的肯定与褒奖。
 
  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对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有良好意愿的各方应协同努力, 争取形成一个“政府有限主导, 企业、 村民合作共赢”的古村落保护发展模式。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物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