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特稿(朱超)太平洋战争后期,负隅顽抗的日本孤注一掷地组织“神风特攻队”,由上千名特攻队员驾驶着战机,向美军舰船实施自杀式攻击。位于日本南九州市的“知览特攻和平会馆”收集了大约1.4万份“神风”特攻队员遗物。但引起多国强烈反感的是,这家“和平会馆”连续两年为这些充斥着“玉碎”“忠君”等字眼的材料申请“世界记忆遗产”。
13日,南九州市长霜出勘平、“知览会馆”馆长兼南九州世界记忆遗产推进室室长上野胜郎、“知览会馆”管理主任桑代睦雄在东京的外国记者俱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试图再次说明他们“申遗”行动是为了“单纯向世人传递战争惨烈程度,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不过,发布会并没有达到他们预想的效果,因为现场记者强烈质疑日方申遗动机。
英国《泰晤士报》记者首先提问。他说他参观过“知览会馆”,但是印象与主办方宣传的不同。“我记得纪念馆的文字说明里没有一处提及战争的恐怖,反而给人留下(‘神风’队员)‘高尚’甚至‘崇高死亡’的印象。”他要求主办方解释产生两种印象偏差的原因,但日方回答十分牵强。日方说,“知览会馆”希望向人们传达“和平可贵”的信息,展出说明着重表现这一点。
一名德国记者问:“为了避免再发生这样的悲剧,应该搞清战争的起因、谁应当为战争负责,并且真诚地避免再次发生类似战争。这为什么没有在‘知览会馆’里体现出来呢?”对此,日方生硬地回答说:“我们并不合适回答你关于战争责任的问题。”
美联社记者问:“你们在座的每个人都了解危险,即‘知览会馆’会被一些人利用,成为美化战争的工具。那么,为什么面对这样的质疑和风险,坚持为其申请世界记忆遗产?”日方则振振有词地说,他们能够控制事态走向。他们之所以坚持申遗,是希望“获得更多人认可”,“让更多人了解‘知览会馆’”。
其实,参观过“知览会馆”的人会得到相似印象:“神风特攻队员”被塑造成“悲情英雄”。究其根本,在于日方混淆视听,强化战争受害者的形象,淡化甚至逃避发动战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