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事实上,联系古代中国和西方之间的丝绸之路远不止这一条,还有横贯欧亚大陆北部的“草原之路”(或称“草原通道”);越过云贵高原到达印度及东南亚的“西南丝绸之路”;经南海到达东南亚、南亚及西亚、北非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学者们认为,横贯欧亚大陆北部的草原通道比经过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出现的时间要早得多,在旧石器时代可能就已经成为联系东西方的一条要道。在青铜时代,东西方之间通过这条通道发生的交流更加频繁,起源于西方的小麦、青铜、马及马车可能都是在这一时期经过这条通道传入中国的。
位于黑海北岸俄罗斯伏尔加河地区的科拉斯诺萨马科思科依遗址正处于这条草原通道上。该遗址距今大约4000年,即青铜时代晚期,属于当地木椁墓文化,是该文化1000多个遗址中的一个。美国哈特威克大学考古学家道科斯·布朗和大卫·安东尼在1999年至2002年对该遗址进行发掘,获得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发现:遗址中出土的狗和狼的骨骼数量占全部出土动物骨骼数量的30%,而在其他遗址中这一比例只有3%左右。这一有趣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其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目前已经获得了很多重要成果。
动物考古学的研究首先发现,该遗址的动物遗存中包括了至少51只狗和7匹狼的骨骼。狗被杀时年龄大多在7-12岁,应该不是为了吃肉而杀掉的。另外,它们被杀后即被剥皮、肢解并焚烧。此外,狗鼻子被斧子剁成三截儿,头骨的其他部分被剁成长一英寸大小的几何状的小块儿,这种骨头的切割方式明显不同于欧洲其他史前遗址中为吃肉而进行的肢解方式,表明屠狗可能与某种仪式活动有关。
为了更好地解析这些特殊现象,道科斯·布朗和大卫·安东尼请来了历史语言学和神话学方面的专家加入到团队中来。该遗址的居民应该是讲原始印欧语的,这种语言在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流行于欧亚草原一带,是现在许多欧洲语言以及一些亚洲语言的母语。通过比较古代和现代印欧语言的词汇,历史语言学家可以提供考古学家获取不到的信息。神话学家则可以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找到与考古发现对应的线索。
他们的研究发现,在古代凯尔特、德国、希腊、印度和伊朗,一些因偷窃过别人家牛的、被撵出家门的年轻人常常会组成勇士团体。在德国传统中,这些年轻的勇士团体将自己称作“狼群”。著名的德国史诗《尼贝龙根之歌》中的英雄人物齐格弗里德就曾经披着一只狗的皮和正在被训练为勇士的侄子一起出去抢劫。梵文文献《梨俱吠陀》也记载了年轻人在一个冬季的仪式上牺牲一只狗并且披上狗皮,四年后就可以成为一名勇士的传说。这说明屠狗举行仪式的习俗在古印欧语系人群中是广泛流行的。但梵文文献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如何证明此习俗在距今4000年时就已经存在了呢?
为此,专门研究动物牙齿的动物考古学家安·派克-泰仔细观察了17只出土于这个遗址的犬类动物的牙齿,以获得其被屠宰时年龄的精确信息。因为犬类的繁殖时间大约在春季,如果能将其年龄精确到月,就可以知道其被屠宰时的季节。研究发现,这17只犬类动物中有16只是在冬季被宰杀的。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该遗址中出土的牛骨的精细研究表明,牛在一年内的任何时间都会被屠宰。
综合上述证据,学者们相信,科拉斯诺萨马科思科依遗址就是青年勇士组织在冬季举行勇士礼的地方,那个在冬季杀死狗,然后披上狗皮举行仪式以成为勇士的神秘习俗在距今4000年时便已经存在。
一种观点认为,原始印欧语起源于黑海和里海的北方干旱草原地带,操此语言的人群大都过着游牧生活,这种生活方式是印欧语言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习俗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国与西方的联系出现了高峰。中亚及俄罗斯乌拉尔地区流行的青铜器在甘青地区和中原腹地均有发现。但目前为止,在中国还未发现该时期与上述勇士屠狗习俗有关的证据。
值得注意的是,在稍晚的商代,突然流行一种新的葬俗,即在墓葬中死者身下腰部挖出腰坑,坑中葬狗。商代前期北方地区发现的腰坑墓有86座,51座墓的腰坑中有随葬品,其中有50座的随葬品是犬类。此风俗在晚商的殷墟墓葬中仍然盛行。对于此风俗突然流行的原因,学者们尚无一致意见。殷人与北方游牧民族有密切的交流早已经是学者们的共识,科拉斯诺萨马科思科依遗址的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或许可以为我们探讨殷人殉狗风俗的起源提供新的视角,也为青铜时代以北方草原地带为通道的中西交流提供新的证据。(翟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