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三宝庙
马来西亚三宝庙
泰国帕楠称寺
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东盟各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海上丝绸之路拥有比陆上丝绸之路更为久远的历史,形成于先秦,繁荣于明清,是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线,也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提及海上丝绸之路,便不能绕过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至今,在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仍保存着很多与这段历史紧密相连的古迹,作为繁盛过往的见证者,向人们讲述着海上丝绸之路独有的故事。
印尼三宝垄:因郑和得名的城市
印度尼西亚第五大城市三宝垄的中文名称源自于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故事。1405年,中国明代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郑和奉旨率船队出使“西洋”,途经三宝垄,带去瓷器、丝绸、金银和铜铁器换取当地特产,与印度尼西亚人开展和平贸易和友好交往。目前,三宝垄仍保留有多处关于郑和的历史建筑,其中以三宝庙最为著名。
三宝庙建在三宝垄望安山山麓,背山面海。寺庙建筑由中式建筑和爪哇风格建筑组成,与当地其他庙宇的建筑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寺庙内建有三宝洞、土地洞、船舡爷庙、铁锚庙和福兴庙。三宝洞是寺庙内的一个岩洞,相传郑和曾在这里休憩,岩洞不足10平方米,供奉着一尊郑和的全身像。土地洞位于建筑群北入口大门内,供奉着土地公。紧邻土地洞的是船舡爷庙,是为纪念随郑和5次下西洋的著名航海家王景弘而建,这里常被用于祈求生意上的顺利。在船舡爷庙以南是供奉有郑和像的大殿以及殿后的三宝洞。大殿供郑和塑像,由四根朱红色的高大圆柱支撑,顶上的红琉璃瓦在阳光下特别耀眼。
为了纪念郑和这位和平通商的使者,当地人将相传郑和抵达该地的日子,即中国农历6月30日定为三宝太监纪念日,相关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每年这天,当地的华侨华人必组织盛大的纪念活动,印度尼西亚各地的华侨华人也远道而来,参加一年一度的纪念活动。市民抬着三宝公圣像上街游行祭拜,以示郑和重游故地,并伴以舞龙、舞狮等活动。1966年,三宝垄市政府建立纪念碑,以印尼语、中文、英语记载了郑和的简历及其访问印尼的经过。
泰国帕楠称寺:对联里的中国故事
大城是泰国古都,1350年至1767年间曾为泰国著名阿瑜陀耶王朝都城,建有宏伟的挽巴因宫。历史上,大城历经战火摧残,很多古迹遭到损毁,一些保留至今的盛世期间建造的佛像、佛寺、王宫显得异常珍贵。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阿育他亚(大城)历史城及相关城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407年和1409年,郑和先后两次到达大城。在泰国,提及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当地华人都会说起帕楠称寺。这座被当地华人称为三宝公庙的寺庙,位于大城之南10公里处,濒临湄南河东岸,最初建于1324年。帕楠称寺最著名的镇寺之宝当属高度及屋顶的铜铸佛像,此佛像是泰国最高的坐佛。巨佛的后面有一个拥有8.4万尊佛像的长廊,这些佛像都建在大殿墙壁的凹龛里。
帕楠称寺建立的时间比大城还要早26年,当地屡遭战火,这座寺庙却奇迹般地被保留下来。寺庙的庙门上挂着一幅对联——“七度使邻邦有明盛纪传异域,三宝驾慈航万国衣冠拜故乡。”仿佛在诉说着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帕楠称寺与郑和的渊源虽然已经无从考证,但直到今天,这座寺庙仍然是当地华裔商人最为青睐的庙宇,每逢乘船出远门,都要来这里拜上一拜。
马来西亚三宝山:马六甲的中国山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古城。该城始建于1403年,曾是马六甲王国的都城,郑和七下西洋,其中6次都在此停靠。至今马六甲还保存不少郑和遗迹,三宝山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处。
相传,郑和船队在马六甲扎营的地点就在三宝山。三宝山也叫中国山,山虽不高,地势毓秀,山峰连绵起伏,占地160公顷。相传郑和下西洋时,曾将船队总部驻扎于此,在山上修建宫殿,还在此设立官仓,进行通商活动,用丝绸、瓷器交换当地的象牙、珍珠等。
三宝山脚下至今仍有一座三宝庙及一口相传为郑和下令挖掘的三宝井。围着三宝山转过去,则会看到一座庙宇,这座前后五进的庙宇名为三宝庙,也叫郑和庙,是当地华人为纪念郑和于1673年建成的典型中式建筑。据说,为了保证寺庙建筑的正宗,所有砖瓦建材全部采自中国。
庙内有一座郑和坐像,上挂“郑和三宝公”横幅,门柱上是一副对联——五百年前留圣迹,四方界内显英灵。 (原标题:东盟三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