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事先在街上找一块较大的空地,摆两张桌子、几条板凳,备好茶水、水烟袋等。海神社的社员喝罢汤(吃晚饭),便自发地聚到和巷,爱听戏的人也带着小凳子纷纷而至。有的人搀着颤巍巍的老人,搬一把圈椅来凑热闹。
曲子哼的是《兰亭会》《高文举中状元》;梆子唱的是《卖苗郎》《搜杜府》《南阳关》等。唱戏的卖命地喊叫;听戏的入了神,闭目晃脑,如痴如醉。一曲终了,喝彩声惊醒了“梦中人”,他也立即跟着叫好、鼓掌。戏瘾过足了,已是夜深人静,微风习习,“演员”、听众乘着凉意打道回府。
读书人一般都爱夜读。喝过汤,进书房,擦擦脸,点根火绳驱蚊,沏杯香茶往书桌边一放,研墨收心,临帖写字。写字课完成,走到院中伸个懒腰,打一会儿太极拳。然后回到屋内,拿起字帖审视,独对孤灯,浮想联翩。
想当初,那些在青石上镌刻的工匠,他们有的是时间和精力,加上有认真的态度和娴熟的技术,把妙文刻在石头上,经得起风吹雨打日头晒,完整地保留至今,成为后生们读书写字的典范,这是传承国学精粹的绝佳途径。
我转身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是《元曲集注》,随手翻到关汉卿的《四块玉·闲适》:“南山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这首散曲用民谣俚语手法,把世态炎凉穷形尽相,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告诉人们:还是闲适一些好,争个啥?
再翻几页,是白朴的《越调·天净沙·夏》:“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垂阴画檐,纱橱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念着、哼着,忽见一盘西瓜摆在眼前,我取了一块啃上一口,觉得仿佛走进了清凉世界,暑热顿消。(原标题:【洛阳老话】老城街巷之清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