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瓷广受外地游客欢迎。见习记者刘冰摄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统领群芳的洛阳牡丹,历来让文人墨客不吝赞美之词。“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
洛阳牡丹甲天下。没有哪个城市,比洛阳对牡丹更具感情。然而,在如今的全国牡丹产业版图上,洛阳牡丹究竟占有几分天下?牡丹产业又处于何种地位?牡丹在助力古都复兴中如何定位?都值得我们思考。
提速:种产销“三驾马车”齐奋进
花开花谢二十日,满城之人皆若狂。
暮春四月,洛阳城花如海人如潮,竞睹牡丹倩姿芳容。然而,症结就在于花开人至,花谢人散。如何把“应季花”变成“四季花”,让游客把牡丹产品带回家,始终是摆在洛阳牡丹产业面前的难题。
目光回到20世纪80年代,洛阳牡丹产业初显端倪,牡丹种植迎来“春天”。但随之而来的是,由于市场销售和深加工滞后,形势迅速逆转,部分种植大户和企业先后破产,牡丹生产进入低谷。最近几年,才逐步好转。
2010年,“牡丹为媒”的发展定位呼之欲出,牡丹产业迎来“二度春”。要避开老路出新招,就必须摸一摸牡丹家底到底有多厚。同年,一场全市规模的牡丹产业普查旋即展开。
然而,普查结果,令人汗颜。一看种植,洛阳牡丹种植面积2.1万亩,规模不及山东菏泽和安徽亳州;二看产业,牡丹深加工企业少得可怜;三看国际化,牡丹国际出口量微乎其微,市场基本被外地垄断。
一产“体弱”、二产“链短”、三产“短腿”的洛阳牡丹产业亟待“治病良方”。
2011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围绕“牡丹为媒”打造牡丹花都工作实施方案》,打响了牡丹产业重新起跑的发令枪。该《方案》对牡丹的种植规模、产业发展、元素应用等,进行了详尽规划。
截至去年年底,我市牡丹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是2010年的5倍;催花牡丹数量突破100万盆,实现翻番;城区栽植牡丹80万株,提前1年完成3年的任务;牡丹食品、牡丹画、牡丹瓷等一系列牡丹旅游产品相继投放市场;在荷兰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重大节会上,洛阳牡丹更是惊艳全场,迈出了“牡丹走向世界,世界了解洛阳”的重要步伐;围绕“三篇文章一起做”打造的万亩牡丹花都产业示范园,也将于年内动工。
症结:速度质量“两大标准”待平衡
两年时间,可谓白驹过隙,但置于牡丹产业发展进程中,速度不能不说惊人。
然而,速度上去了,质量有没有跟上?规模上去了,效益有没有提升?应用铺开了,维护有没有保障……这些问题时刻都在拷问我市牡丹产业。可以说,每一个问题都“一剑封口”!
现在,不妨再像两年前一样,重新“盘问”一下我们的家底——
一问:催花牡丹产业迅速扩张,市场缘何遇冷?
去年,我市牡丹盆花生产达100万盆,比2010年翻一番。然而,规模小、品种单一、质量参差不齐……这些问题是我市催花牡丹产业不容回避的问题。
目前,催花牡丹市场中,单打独斗的花农占绝对优势;催花技术良莠不齐,牡丹质量标准不一;品种单一成为催花牡丹产业的致命伤。所以,牡丹市场的经营状况,呈现规模化生产企业逆势而上,分散经营的小花农“挥泪甩卖”的天壤差别。
二问:超过10万亩的栽植面积,衍生产品何时成形?
经过两年跨越式发展,我市牡丹种植总面积达到11万亩,但企业经验不足、仓促上阵,种植质量参差不齐。近几年,尽管牡丹食品、牡丹化妆品等牡丹旅游产品相继问世,基本上形成了牡丹产业链,但大部分产品目前仍处于研制、市场调研、试投产等“未成形”阶段,真正的大型加工企业更是屈指可数。
三问:科研成果如何走出科研院所?
近年来,国家牡丹基因库、国家牡丹种质资源鉴定及检疫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相继落户我市,获得国家、省、市科研成果120多项,国家专利20多项,在标准化生产、四季开花、资源保护等方面保持着国内领先水平,洛阳牡丹亮相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便是例证。
然而,一方面我们拥有令人羡慕的科技资源;另一方面,却面临“产业短板”。实现科研和生产的“无缝对接”,同样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四问:牡丹产业如何推向市场,使资源财富变为经济财富?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每年源源不断的游客慕名而来,却“空手而归”。洛阳牡丹旅游产品可谓琳琅满目,但到哪里买,买什么品种,选哪个品牌?连我们自己都不免一头雾水。
类别多,却缺乏拳头产品;档次较低,难以打入高端市场;销售渠道有限,经营混乱……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发力:“满城尽是牡丹花”当可期
在面临“又好又快”还是“又快又好”的选择时,必然要选择前者。我市牡丹产业发展几经波折,探索转型之路已迫在眉睫。让牡丹从文化中走出来,真正挑起洛阳魅力城市名片的重担,就必须抓重点、出实招、破难题。
更加注重科学化规划引导。针对当前牡丹产业发展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要强化政府调控,完善对市场和资本的引领,控制好发展节奏、方向和方式。2013中国(洛阳)国际牡丹高峰论坛,将于4月10日开幕。这将迈出我市打造牡丹文化高地、引领牡丹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一步。
更加注重规模化产业发展。要鼓励科研成果对接产业发展,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品牌效益。如今,集牡丹标准化种植区、反季节牡丹生产区、牡丹深加工产业集聚区、牡丹花卉交易中心于一体的伊滨区万亩牡丹花都产业示范园,将于年内动工。目前,已有14家大型牡丹深加工企业进驻。
更加重视策略化营销。牡丹产品并不缺市场,缺的是“现代营销”,只有将旅游产品分类整合,建立销售网络,洛阳牡丹才能“墙内开花墙外香”。目前,通过层层筛选,“牡丹花都”特产专卖场运营商资格被我市两大颇具实力的运营商正式取得,两家运营商将各有一个“牡丹花都”特产专卖中心店、3个至5个形象店建成营业。未来3年至5年,依托其原有销售网络,洛阳牡丹特产将向全国范围延伸,届时,可有效缓解牡丹商品市场难觅的问题,并逐步形成“以销促产、以产带种”良性发展局面。
观赏牡丹与商品牡丹并重、规模与效益并重、产业与媒介并重,逐步实现“扩面积、提质量、上档次、增效益、促联谊”融合发展,无疑是我市牡丹产业发展的目标。
明确目标就是明确方向,明确方向就能走向希望。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满城尽是牡丹花”将会离我们更近、更近…… (见习记者白云飞通讯员韩孟伟杨会安)(原标题:牡丹产业:完善链条补齐短板 花都建设风正帆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