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久的都城。清朝乾隆皇帝曾在嵩阳书院的御封对联中对洛阳有“九朝都会”之称,“九”即“多”之意,这是对洛阳历史地位的极高评价。
相传,龙马负图出于河,神龟背书出于洛。“河”指黄河,“洛”指洛河,而洛阳正处河洛地区腹心,形成了华夏文明源头之一的河洛文化。
洛阳也是华夏姓氏的总发源地。有数据表明,在当今中国最多的300个大姓中,源于河洛地区或主支源于河洛地区的就有171个;在前100个人口大姓中,有77个姓氏直接起源于河洛地区。
河洛地区:人类的天然家园
河洛地区的狭义解释为洛河与黄河的交汇地区,即西至函谷关,东至商丘、濮阳,南至襄樊、北至晋城、焦作一带,广义解释为整个黄河流域。
原始时期,河洛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山林丰茂、河谷密布、土地肥沃,是宜于人类生存的天然家园。许多考古资料显示,早在七八千年前,这里的原始先民就已经进入农耕时代。至今在黄河、洛河、伊河流域,密布着多处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村落遗址。
洛阳孟津是伏羲氏发现“龙马负图”,始创“八卦”的地方。自伏羲氏“定姓氏、制嫁娶”开始,中华民族就有了姓氏。中华姓氏在夏、商、周时期发展定型,而“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所以,中华姓氏源于河洛地区,伏羲氏当时也长期活动在这一带。
如今,海内外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同时,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其他部落、部族、邦国还有很多,他们与炎黄族团相互间频繁交往和纷争,逐渐融合为一体,形成华夏族群,产生了大量的姓氏。
相传与黄帝同时代的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又称史皇氏,是中国汉字最初的发明者,活动在“洛出书处”的洛宁一带。他姓侯冈,其后有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等。
有史料记载,黄帝之后,其裔孙帝喾,承先王之余荫亦建都西亳(偃师),《帝王世纪》称他“生而神异,有圣德”。帝喾姬姓,与有邰氏女姜螈通婚生弃(即后稷),后来成为周族的祖先;与有绒氏女简狄通婚生契,后来成为商族的祖先;与陈锋氏女庆都通婚生尧,后来成为五帝之一的陶居氏帝尧;与善于占月的常仪通婚生挚。
当时,帝喾的姬姓氏族与伊洛地区的姓族通婚,必然形成更多新姓族的诞生,这些层出不穷的姓族在河洛地区反复出现,可以说明:这一带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最初开疆扩土的根据地,也是河洛姓氏源头的重要因素。
此外,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全力推行汉化改革,令随同入洛的皇族宗支和鲜卑、代北贵族及其部众将原有的胡人复姓统统改成汉姓,共改了144多个姓。
此次大规模的改姓,在为华夏姓族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对中华姓氏的演变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源于“河南堂”的主要姓氏
古时朝廷选官,要看郡姓出身,即所谓“以地望明贵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世族制度。由于洛阳城长时期是“河南郡”的治所,因此,许多发迹于洛阳的姓氏家族均以“河南”为本姓的郡望或堂号,在他们的宗祠和家谱上均标题“河南堂”三字,用来归宗睦族。
据不完全统计,以“河南堂”为标记的姓氏主要有李、王、刘、朱、梁、潘、丘、田、陆、苏、宋、方、阎、殷、毕、窦、于、卢、房、艾、鲍、车、史、贺、稽、雒、储、单、药、苟、山、友、征、衣、卜、延、寇、元、白、向、宇文等40余姓。
出自洛阳可考的主要姓氏有:
王姓:出自洛阳的主要由四支,出自姫姓,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出自东周王族,周朝末年,东周考王弟姫揭受封于王城(洛阳王城),至惠公时,又封少子姫班于巩(巩县),史称东周。秦灭东周时,迁东周君于阳人聚(临汝),其族为纪念亡国。纷纷改作王姓;北魏高丽人拓王氏之后,其先随魏孝文帝南迁入中原;还有出自鲜卑族乌丸氏,北魏时改为王姓,后成为中原望族。
刘姓:刘姓出自姫姓的可分为两支。一支为季历之后,周武王即位后曾追封自己的祖父季历为王季,成王时又封王季少子于刘邑(偃师),其后裔以邑名为氏;一支为周匡王之后,东周末年,周匡王封其少子于刘邑,建刘国,人称刘康公。刘康公为周大夫,食采于刘,以邑为氏,其后亦有刘姓。
周姓:周姓主要来源于周朝王族,出姫姓。有三支:一支出自周平王少子姫烈;一支为周赧王后裔;另一支周姓系周公黑肩之后。黑肩是周公旦的后裔,春秋时在朝王卿士,食邑于洛阳附近,子孙世袭其职,其后亦有周氏。
杜姓:传说杜康为夏朝人(或说即少康),他在洛阳附近的汝阳、伊川一带发明造酒术,也是中国最早见于史载的杜氏。
程姓:程姓出自风姓,为颛顼帝后裔重黎之后。商代封重黎裔孙于程地建国,国君称程伯。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失其官守,以诸侯身份入朝任死马,其族以邑为程氏。据史料文献称,程伯封地就在今偃师境内,古名上程聚。
司马、司姓: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官任大司马,率军克平徐方,立有大功,宣王尤其以官职为氏,遂成司马氏。其子孙又分出司姓。
袁姓:出自系妫姓。西周时陈国开国始祖妫满(又名陈胡公)之裔孙名诸,字伯爱。诸孙涛涂,为陈国大夫,从齐桓公盟会,功在国家,食邑阳夏,以祖父之字为姓,成爱姓。当时爱、袁、辕、榬、溒、援等字古音同,可相互混用,故爱涛涂又作袁涛涂。
陆姓:春秋时陆浑国(陆浑戎)之后有陆氏。陆浑戎春秋战国时活动于今嵩县、伊川一带,后南迁入楚地,以陆为姓。
其他还有数十个姓氏,直接起源于洛阳地区。
客家族人的播迁起源地
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把洛阳当作梦魂牵绕的寻根圣地。在这里曾经走出了一个民族支系——客家人,无论走到世界任何地方,无论经历过多少代人,他们都认为祖先来自中原、来自洛阳的洛阳桥、来自河洛地区。
历史上由于丰歉交替、福祸同行,河洛地区的中原先民们或因逃避灾荒,或因避避战乱,或因戍边,不断向南方迁徙,足迹遍及四面八方。其中,规模较大的迁徙主要有:
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和“八王之乱”使河洛地区的百姓饱尝战祸之苦,出现了北方人南迁的大潮。相传,当时有近百万汉人为避战乱,从西晋都城洛阳出发,迈出了客家历史上大规模南迁的第一步。
接着是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福建南部蛮獠叛乱。闽南行军总管河南人陈政率兵镇压,其母魏氏率河南58姓军校入闽救援,留驻漳州,繁衍子孙。唐末至五代,北方动乱不安,于是又出现了一次人口南迁高潮。
宋元时期,中原人大批随宋室南迁至江浙。
明末清初,无数河洛移民的后裔继续逃往更偏远的南方,如海南岛、台湾,甚至漂洋过海,流落泰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等地。
据专家考证,客家人有100多个姓氏,其中李、王、张、刘、陈、杨、黄、周、孙、胡、林、何、郭、罗、梁、宋、韩、唐、冯、程、袁、邓、许、傅、沈、曾、吕、苏、卢、蒋、蔡、丁、魏、叶、潘、戴、钟、范、方、姚、廖、熊、陆、孔、邱、丘、江、汤、贺、赖、共、龚、文、兰、温、韦、庄、涂、卜、詹、甘、阮、华、甘、巫、雷、毛、侯、官等68个客家姓氏来自于河洛地区。
当今散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都是中华民族的族群之一,绝大多数客家人都认为自己的先人最早来自河南洛阳地区,一些人还以“河洛郎”自称,表明对古都洛阳以及河洛文明的认同。
文化圣城的博大厚重
从历史上第一座都邑夏都(距今约4000年)起,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朝代相继在洛阳建都。
中华文化的主题是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中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是河洛文化,这也正是洛阳历经几千年文化的积累,被称之为中华文化和“祖根源头”的原因。
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对洛阳的姓氏文化研究寄予厚望:“河洛地区是王都所在,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姓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历史上的数次人口大迁徙,由北向南辐射,千百年来,他们根在河洛,世代相传。这的确是一种罕有的文化现象”。
2010年9月,“洛阳中华姓氏文化寻源地”在老城丽景门正式揭牌。
活动组织者告诉记者,为了让海内外华人到洛阳寻找自己的姓氏来源依据,将丽景门作为姓氏文化寻源地、姓氏文化研究基地和姓氏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中华文化的博大厚重的集中体现,它将成为全球华侨华人表达眷恋之情和寻根认祖的地方。
不久前,来自美国、德国、蒙古等7个国家的100余名海外华裔青少年“夏令营”走进古都洛阳,亲身体验祖辈们耳濡目染、深入骨髓的中华文化,增强了他们对河洛文化的印记。
每到一处,华裔青少年们都认真了解各个景点的历史典故,力图把看到的实物和记忆中的景象统一起来。
古都洛阳的厚重历史感与河洛文化触动着每一位华裔青少年的心,引得他们啧啧称赞、流连忘返。(记者 文/图 陈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