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灿军,河南省伊川县人,硕士学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小麦育种专家,洛阳农林科学院院长。1982年7月至1985年4月在商水县农技推广中心工作;1985年4月至今在洛阳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工作,现任院长、研究员,洛阳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常委。河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先后被评为国家小麦区试先进个人、洛阳市知识分子工作先进个人、洛阳市科技拔尖人才;洛阳市第八届、第九届党代会代表,河南省第七、八届党代会代表。2010年被省农业厅聘为河南省现代农业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张灿军主持承担国际合作,国家、省、市科研项目10余项。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863”、粮食丰产工程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FAO水和粮食挑战计划等6项,承担省重大专项、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项目6项。获科技成果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省科技进步奖8项,洛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先后主持育成了小麦新品种18个。其中,国审小麦新品种洛旱2号、洛旱6号等8个,省审小麦新品种洛旱1号、豫麦38、豫麦48、洛麦1号、洛旱3号、洛麦21号等10个。获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授权11项;先后在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这些成果和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2亿亩,创社会经济效益达15余亿元。
张灿军在小麦高产育种、抗旱育种、小麦栽培、旱作农业、农作物抗旱性研究方面有较大的影响和较高的知名度。在小麦抗旱育种的理论研究方面,率先把“水、旱两用型小麦”作为育种方向,提出“水旱协调选择混合育种法”,该方法得到全国10余家抗旱小麦育种单位借鉴应用。在小麦抗旱性鉴定方面提出了系统的鉴定分析方法和指标,参与制定的“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已被农业部确定为部颁标准,已在国家小麦区试中应用多年。在旱地小麦栽培方面,研究推广了以提高水分利用率为核心的旱地小麦综合增产技术,提出旱地小麦“1235”高产栽培模式。在旱地耕作技术研究方面,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少耕免耕技术,对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进行大胆改革,在丘陵旱地生产上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