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庆从1981年开始烧制青铜器。之后,方兴庆把烧制青铜器的技术公开,到1996年时,村里做青铜器及相关产业的农户基本上就达到了现在的规模。
利润丰厚
目前已形成了产业链条,一户一年至少也能挣七八万,能挣三五十万的也不在少数
“我们做的是青铜器仿制品,不是文物是工艺品,在这一点上,我们非常明确,不能骗人,更不能扰乱了文物市场。”方智科说,青铜器从原料到成品再到销售,有数十道工序。目前在烟涧村,仿古青铜器制造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条,有专门供应原料的,有专门制造模具的,有铸造的,还有专门做锈的和搞销售的。
“原来从原料到销售,都是自己做,效率低下,现在每段工序走向专业化,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方兴庆举例说,模具制作是很费工夫的,有时制作一个大型模具需要一个月时间,而买一个模具很快就能产生效益。
原料供应是第一道工序,方兴庆回忆,原来都是自己想法去废品站收些废铜、废锡、废锌来,现在省事多了,村里有人专门搞原料供应。
在一户做锈的人家院子里,村民说,做锈利润还可以,来这里做锈的大部分是烧制青铜器的村民委托做的,做一件的费用从几十元到几百元。“还有一部分是村民把成品卖给我们,我们做了锈后再卖。现在利润薄,但一年至少也能挣10万元。随着铜价的上涨,利润越来越薄。无论是青铜器或黄铜器,出售的价格基本上是和重量相对应的,比如一个青铜小爵杯,用料大约700克,按照现在的铜价和锡的价格,原料成本就接近50元,售价一般在80元。”村民说。
方智科说,目前烟涧村在青铜器仿制行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产链条,进入这个行业的挣得少的,一户一年也能挣个七八万,能挣三五十万的也不在少数。从销量上看,最近几年,每年的销售额都在亿元以上。2008年,烟涧村的青铜器产值超亿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全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到了全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80%。
升级换代
伊川县正制定以烟涧村为龙头的发展规划,要把仿古青铜器打造成文化品牌
烟涧村的仿古青铜器已经名扬多个国家,特别是马踏飞燕、洛阳鼎、编钟等拳头产品备受客商青睐,但由于村民们分散经营,缺乏统一管理,曾出现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相同规格产品相互压价等情况,使仿古青铜器产业一度陷入低迷。村民们把这一段时间戏称为“战国时代”。
方耀新说,由于有些村民缺乏文史、美学等相关知识,制作的仿古青铜器非常粗糙,甚至比例失调,让人看着别扭;有的不知道一些细节的重要,随意增减文字、线条,失去了“古韵”。另外,仿古青铜器随着原材料和辅料的涨价,其价格也在增长,利润空间的缩小,会直接影响烟涧青铜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如何有效引导农民走致富之路,把伊川县仿古制品生产推向一个高度,把仿古青铜器打造成河南省的知名旅游商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呢?
2006年年初,伊川县成立了促进仿古青铜器制造产业协调小组,主要负责仿古青铜器产业发展规划,统筹管理、政策研究与制定,协调外部环境保护,生产销售环节的引导、协调、服务等。当年7月烟涧村民们又组建了伊川县青铜器行业协会。同时成立的还有按“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运作的洛阳烟云涧青铜器有限公司。并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富有地方特色的“烟云涧”牌青铜器商标,公司经常邀请专家上门指导,还派出技术骨干到外地学习培训。经过一系列技术改造,烟涧村青铜器的工艺配方更为合理,产品更精致,制作成本降低了5%左右。
洛阳烟云涧青铜器有限公司经理方长站称,伊川县也正在制定以烟涧村为龙头的发展规划,准备把仿古青铜器打造成文化品牌。
品牌效应
打造鲜明地域特色的中原品牌
烟涧村的成功在河南并非个案。
仅洛阳就有唐三彩专业村孟津南石山村、牡丹画专业村孟津平乐村、奇石专业村新安下孤灯村等村庄。
2007年时,河南省进行了首届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村镇评选,26个村和19个镇榜上有名。其中有民权县北关镇的“画虎村”王公庄村,漯河市源汇区干河陈乡的“工艺品村”干河陈村,开封县袁坊乡府的“旋木工艺村”君寺村,孟津县平乐镇的“洛阳牡丹画村”平乐村,舞钢市武功乡的“民间艺术表演村”小柴庄,辉县市沙窑乡的“影视村”郭亮,淮阳县临蔡镇的“风车村”许庙等。
商丘市文化名市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贾建峰说,仅在商丘,具有文化特色的村庄就有10多个,有专门制作陀螺的,有响誉豫鲁苏皖交界处的唢呐村,还有麦秆画村,都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创造出了经济效益。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汪振军认为,要做好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特色村更健康地发展,就需要从实际出发,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把一般产品变成知名品牌,把文化特色推向全国市场甚至国际市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李敏说,河南省的文化产业村在人才培养、市场意识和融资渠道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本文来源:郑州晚报 )【原标题:一个小山村的“青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