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牡丹花会“广场文化狂欢月”落幕之际
昨日上午,牡丹花会“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落下帷幕。纵观近一个月的活动,实现了“办出特色,打造平台,让广大市民尽情享受花会节日快乐”的目的,并正在成为洛阳的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同时也让牡丹花会逐渐成为洛阳人的“狂欢节”。
300余万人次参与
去年牡丹花会期间,我市就举办了“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在牡丹花会期间再次推出“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
活动4月6日启动,近一个月时间内,全市主要广场、街道、社区共举办广场文艺演出275场;放映露天电影1350余场……据宣传文化部门统计,共有300余万人次的群众参与到“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中,牡丹花会真正成了洛阳人的“狂欢节”!
参加文艺表演的节目,有的来自专业艺术团体、大专院校,有的来自我市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主会场还举办了“百姓大舞台”活动,普通市民可以自告奋勇参与其中,增强了活动的参与性。
参演人员积极性高
在昨天的闭幕式上,最后一个登台亮相的是一位女歌手,她为观众演唱了一曲《高歌向明天》,结束了“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
她叫姬丽娜,是市群艺馆工作人员,主会场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她说,能参与这样的活动十分有意义。
作为演出活动的联络员,她主要负责和各个专业院团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她时时感受到了参演人员的热情:
市豫剧院、曲剧团、歌舞剧院以及各艺术院校都积极参加活动,主动向主办方要求多演几场;
在一个幼儿舞蹈演出专场中,参演的小朋友兴奋不已,而他们的家长比孩子更积极……
一位专业艺术团体负责人说,从“河洛欢歌”到去年的牡丹花会“广场文化狂欢月”,从今年的春节文化惠民系列演出到今年的牡丹花会“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洛阳的艺术舞台红红火火。作为文艺工作者,他感觉洛阳艺术的又一个春天正在到来。
“狂欢月”推动文明洛阳建设
“狂欢月”活动开始后,一场春雨不期而至。让人感动的是,演出没有受到丝毫影响,观众也没有因下雨而离去。
据市文化局社会文化科科长韩向阳说,整个“狂欢月”期间,只有两天因为下大雨演出被迫中断,其他时间都是风雨无阻。
韩向阳的感受是,随着洛阳近年来广场演出、公益演出场次的增多,观众的欣赏水平和文明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他说,在洛宁县专场演出中,一位女演员演唱了韩红的一首摇滚风格的歌。让人吃惊的是,台下一向只欣赏戏曲的老年观众,也随着歌曲的节奏不停地鼓掌喝彩。
非遗项目展演成为一大亮点
据市群艺馆馆长张飞跃介绍,“狂欢月”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成为一大亮点。
4月28日,我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汝阳县陶营乡木偶剧团在周王城广场主会场举行专场演出,表演了大型木偶剧《铡西宫》。久违的乡村木偶剧表演让台下大人、孩子惊喜不已,叫好声、掌声不断在广场上响起。演出结束,观众们还不愿离去,走到幕后一看究竟。
洛阳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洛大鼓倍受观众追捧。除专场演出外,在其他演出中,只要有河洛大鼓,观众就热情高涨。张飞跃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自民间,历经数百年的考验,最终还是在民间找到了知音,并获得新生,而“狂欢月”给它们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舞台和发展空间。
河洛大地处处歌
某县专场演出中,原定演出节目10个,演出时间一小时。结果这个县一下子来了200余名演员,演出节目达20多个。主办方问有关负责人怎么回事。这位负责人说:“大家都要来,积极性很高,我们不能阻止!”
在主会场县(市)、区专场演出中,每一个县(市)、区的人们都热情高涨。新安县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说,除了参与市区的演出,他们还深入景区和各乡镇演出。
在各个县(市)、区分会场,都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狂欢月”活动:洛宁县组织广场文艺演出20场;孟津县组织文艺演出15场;偃师市组织戏迷擂台赛20多场;伊川县组织专场文艺演出17场;栾川县举办专场文艺演出14场;瀍河回族区组织演出20场;洛龙区组织广场文艺活动20场;吉利区组织综艺节目演出15场……
“狂欢月”活动虽落下帷幕,但它为我市宣传文化部门创新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李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