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漯河 >> 新闻资讯 >> 浏览漯河

古村遗存——裴城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3/1/4 17:40:35 点击数: 【字体:


古村遗存——裴城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透过圆圆的拱门,窥见历史的沧桑。

古村遗存——裴城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千年石拱桥

古村遗存——裴城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刻着圣旨字样的石碑

古村遗存——裴城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一个老人领着小孩,走在有千年历史的古官道上。
古村遗存——裴城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彭家高院。曾经有一名新寡的女子,站在这3层楼上,眺望36里外娘家楼上悬挂的灯笼。

古村遗存——裴城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一只猫卧在古民宅的门槛上晒太阳

古村遗存——裴城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历经沧桑的古民宅

       
    □记者周广现文平伟图

    阅读提示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这是李出征攻打蔡州时的情景,因为曾经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李雪夜入蔡州》一文,许多人耳熟能详。但很多人不知道,指挥李攻打蔡州叛将吴元济的是当时唐朝宰相裴度。因叛军烧杀抢掠,当地百姓恨透了叛军,平叛中,裴度在当地一个叫洄曲的村子停留了4个多月,有感于裴度的功绩,当地人把洄曲改名为裴城。

    斑驳沧桑的青墙、残缺不全的灰瓦,站在百年彭家大院感知当年彭家的富有,在村子里看一段“独杆轿”表演,到漯河市郾城区裴城村转上一圈,仿佛就是穿越一段千年历史。因老房子多、村落保持了良好传统格局等因素,不久前,裴城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古村遗存

    青砖灰瓦 彭家高院


    (彭家高院原先有3栋楼,最壮观的是北边的3层楼,有12米多高,是当时村里最高的建筑,所以大家都叫该院为彭家高院……)

    12月18日,又是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大河报记者来到距漯河市区近30公里的郾城区裴城镇裴城村,昔日战马嘶鸣的古战场如今分外安宁。

    从洛界公路下路,入裴城村,不时能看到村子里老房子上的青砖灰瓦。“咱们先去看彭家高院的老房子吧,它有200多年历史了。”陪同我们采访的该村76岁退休教师彭海欣说。

    去彭家高院,要穿过该村东西主街,这条街只有七八米宽,但在该村村民眼里这并不是条普通的街道,“这条街原先是条官道,从洛阳到安徽、江苏都要走这条官道”。裴城村现存的老宅几乎都分布在这条官道两侧,好多老宅子都是从官道开始往南北延伸,彭家高院在官道的南侧。进入往南的一条小巷子,走不远,就到了彭家高院。

    “彭家高院原先有3栋楼,最壮观的是北边的3层楼,有12米多高,是当时村里最高的建筑,所以大家都叫该院为彭家高院,高楼东西两侧各有一所厢房,现在只剩下东厢房了。”彭海欣说。

    现存的东厢房为两层楼,约8米高,硬山灰瓦屋顶,四面清水墙,屋脊高出两侧房檐约一米,尽显高大气派之态。不过房子的四角明显看出缺了几块,“缺的部分正是五脊六兽,‘破四旧’时被砸掉了。”彭海欣说。

    房主彭家生把门打开,进去后只见房子墙体很厚,屋角放着一只木楼梯,踏着楼梯可上二楼。二楼楼板为木楼板,在上边走来走去,听着脚踩木板的声音,煞是有趣。

    彭家生说,那栋3层高楼和西厢房是1956年拆掉的,东厢房曾经失过火,但安然无恙。

    说起那3层高楼,彭海欣还讲了一个故事。他说,经考证,彭家高院是乾隆年间建设的,当时彭家的主人非常富有,36里外的一个王姓女子嫁到彭家,但嫁过来后没多久,丈夫因病去世,王姓女子非常思念娘家亲人,她常站在3层楼上眺望36里外娘家5层楼上悬挂的灯笼。

     【老宅院落】

    裴城村老房子随处可见


    (相信每个人站在这里都有一种感受,感觉回到了原生态社会一样,感觉世界是那么纯净、那么无瑕……)

    在裴城村,还有几处保存下来的三进老宅院落,较有名的是彭家大院和贺家大院。

    从彭家高院往西走30多米,又是一个彭家大院,该院现存在有三进院落,彭海欣说,实际上这是个六进院,由南往北延伸到那条官道上,只不过前三进院已荡然无存,如今这3个院子都只剩堂屋。

    跳过一道低低的矮墙,就进入了西边的贺家大院,贺家大院也是三进院,由南往北一路上坡呈阶梯状。站在贺家大院比较高的院落里,举目望去四周是老房子和叶已落尽的杨树,相信每个人站在这里都有一种感受,感觉回到了原生态社会一样,感觉世界是那么纯净、那么无瑕。

    “抬眼望老屋,走在老宅旁。”在裴城村,老房子随处可见,有些老房子上还有砖雕,砖雕上有祥云、花朵、动物,图案精美,内容丰富。

    行走在裴城村,还有一个地方必须去看,那就是村西头的洄河石拱桥。该桥还有一个名字叫“响水桥”,以前河底凹处铺了一段两米多长的条石,水从石桥下流到北头,正好落在条石上,每到夏季雨水多时,水击条石声传得很远。因此,当地村民就给小石桥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响水桥”。

    在寂静的夜里,当初不知有多少人就是听着“响水桥”的水声进入睡眠,可惜现在再也听不到“响水桥”的水声了,而那块条石也早已没了踪影。

    【民间艺术】

    独杆轿好看,后继无人堪忧


    (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大家就会聚在一起表演,给村民表演节目不收任何费用,“村民看了我们的节目高兴,我们心里也像吃了蜜一样甜”……)

    18日下午,大河报记者在裴城村采访,恰好碰见一群村民正在街头表演独杆轿,有上百名村民当街观看。

    只见两位表演者身穿红色唐装,抬着一根4米多长的杆子,杆上坐着一名“县令”,“县令”身着官服,在轿上边扇扇子,边向村民吹嘘自己的“功劳”。

    扮演县令的裴城村村民彭春峰说,他今年55岁,平时在建筑工地上打地桩,农闲时回来参加独杆轿表演。

    裴城村艺术团负责人彭明志说,独杆轿是流传在豫南和山东部分地区的民间传统艺术,有几百年历史了,裴城村的独杆轿表演在方圆上百里都赫赫有名。如今艺术团有30多名团员,大家平时各忙各的,但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大家就会聚在一起表演,给村民表演节目不收任何费用,“村民看了我们的节目高兴,我们心里也像吃了蜜一样甜”。

    但彭明志也有担心。他说,现在表演独杆轿的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没人愿学这个,“将来我们年纪大了,表演不动了,年轻人又没人会,独杆轿艺术岂不要失传?”

    【古迹保护】

    村民拆老房子,彭海欣难过了好几天


    (村里有几处老宅子,几通旧碑,几块老牌匾,他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看罢独杆轿表演,记者途经村中央,见20多个人正在一个红色架子下砌墙,红色架子有十几米高,架子下有一个台子,台子有200多平方米大,“这是我们村正在建设的文化广场,年底前就要建成,春节前,郾城区要搞一个农民春晚,这里还是农民春晚的一个分会场呢。”裴城村文物保护员张付德说。

    说到这个文化广场,还有一段故事,张付德说,裴城村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逢年过节村艺术团就会给村民表演节目看,但遗憾的是表演节目却一直没有合适的场所,家住北京、祖籍裴城的徐双春先生听说后,二话不说就拿出30万元支持文化广场建设。

    “为裴城村文化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岂止徐双春先生一人,这次裴城村能被评上中国传统村落,和很多人的奉献分不开,彭海欣就是优秀代表之一。”郾城区裴城镇党委委员杨广德说,彭海欣老先生今年76岁,是名退休教师,他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裴城村的历史,并开展古迹保护工作,村里有几处老宅子,几通旧碑,几块老牌匾,他都能说得一清二楚。彭海欣还非常注重对村里古迹的保护,见有人损坏古迹,他都会立即制止,并及时报告给有关部门。

    “我也有难过的时候。原先在村子东西大街上有一栋保存非常完好的二层老宅,去年该房子的主人把此房拆掉盖新式楼房,我去阻止他,但最后还是拆了,我为此难过了好几天。”彭海欣说这句话时,就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一样低下了头。(原标题:漯河裴城村原名洄曲 因唐朝名相裴度曾驻村而改名)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网-大河报(2012-12-28)
0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