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的民间舞蹈艺术
2013/9/6 9:28:45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漯河曾以商贸和水陆交通发达而享誉中原,素有“水旱码头”之称。这里有距今8000年世界最早七音骨笛的舞阳贾湖遗址。这里有距今5000年的郝家台龙山文化,这里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遗产,民间舞蹈就是其中之一。民间舞蹈的起源是先民畏怯自然,总认为上天能主宰福祸,神灵能左右命运,让雄狮神龙驱邪降福,在重大节日大搞祭祀,保佑五谷丰登,保佑万事吉祥。经过历代相传,民间舞蹈就形成了一定的艺术形式流传下来,成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之魂。
民间舞蹈的分布与特色
漯河的民间舞蹈分布很广,几乎遍及全市每个村寨。据统计,最兴旺时期,仅郾城区及召陵区的民舞队就达200多个。有的村甚至有两班三班,民间舞蹈最活跃的是郾城区李集镇和召陵区万金镇,李集镇有“民舞之乡”之称,全镇22个行政村几乎村村都有民舞队,其中宓桥、陈桥的狮子,大宋的龙灯,后倪、潘付刘的武术都很有名气。
宓桥的《老和尚训狮》曾入国家民舞卷,2010年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色之一是品类齐全,有50多种,其代表有狮子、龙灯、旱船、竹马、犟驴、老虎、河蚌舞,还有高跷、肘个、武术、铜器舞、二鬼摔跤等。其中“和尚”又称“大头回回”,又分“文和尚”和“武和尚”。狮子有“单狮”、“双狮”、“回狮”(两个狮子娃)。龙灯有“水龙”和“火龙”,“水龙”喷水,“火龙”喷火。高跷有“纸高跷”和“高高跷”。犟驴又分“矮驴”和“高驴”(高驴是扮驴者和牵驴者都踩高跷)。“铜器舞”有“大铜器舞”和“小铜器舞”。武术品类更多,有“软功”、“硬功”、“长刀相击”、“短刀相搏”、“捎子棍”、“九节鞭”等。
特色之二是艺术形式多样,有气势磅礴、催人奋进的狮子舞、龙灯舞、铜器舞、盘鼓舞;又有幽默、滑稽、风趣的二鬼摔跤、河蚌舞;还有有说有唱情趣兼容的抬小车、跑旱船、抬花轿等,演出时,先是狮舞龙腾,然后是小车、跑马、旱船之类,“武”、“文”珠联璧合。
特色之三是每一品类都有绝活,比如狮子,除“翻滚”、“攀高”之外,还能在桌子上“倒立”、“直立”,从两层高的方桌上“上蹿下 跳”。郾城区东大街的狮子能一次吃下十几盘碟菜,再完好无损的把碟菜吐出来摆放在桌子上,东街的狮子在2011年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遗产”。斗狮的和尚,别看头大如斗,却身轻如燕。“劈叉”、“吊主”、“倒立”,惊险动作时而让人揪心,时而击掌赞叹。舞龙更有绝技,“龙过桥”、“龙打滚”、“龙翻山”,几十个人的长队一环不乱。
郾城区孟庙镇何庄村的“青龙”在2010年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汇区问十乡的高跷,能在桌子上往下翻滚并能稳稳直立。召陵区万金镇的犟驴,牵驴者的鞭子长丈余,重十多斤,举鞭者举重若轻,鞭鞭脆响。
民间舞蹈的价值与意义
民间舞蹈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一代代创造传承下来的,是艺术实践的结晶,民族文化的积淀。通过对它的研究,能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经济、政治、文化现状及其精神内涵。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而唯独民族文化不可取代。
就漯河民间舞蹈而言,它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和精神追求,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如《老和沿驯狮》演绎了一个优美的民间故事:很久以前,一个少林和尚下山云游,途中遇到一母狮含泪朝他磕头作揖,原来是母狮身怀有孕,将要下崽,乞求相救,和尚救下雌狮,带回寺院,不久雌狮生下一雄一雌两只幼狮,和尚为使兽中王不危害百姓,将棍染成黑红二色,并设计了一套棍术专门驯化狮子,和尚带狮赶庙会,不料母狮兽性发作,把一孩童活吞,和尚怒打母狮,并灌下仙丹,母狮母性大发,将孩童屙出。被狮子吞吃的孩童竟长大后考中进士,做了高官,一举成名,在年年的春节十五中,会有许多父母将爱子送入狮口,让狮子吞下,一是保孩子长大成人,二是求孩子将来成名。而《跑旱船》、《推小车》,大都是根据身边的人和事,有的扬善,有的劝恶,有的戒赌。
民间舞蹈大都是集体艺术,它能培养人的团队精神,加强团结,增进友谊,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促经济发展,促社会稳定。
民间舞蹈不仅以它独特的艺术存在民间,又是经济和精神文明的折射,哪里的民间舞蹈活跃,哪里的经济就繁荣,人民就安居乐业和睦相处。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漯河日报 2012-02-09 作者: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