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漯河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漯河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舞阳农民画 民间艺术散发时代光芒

2013/4/20 12:02:05 点击数: 【字体:


    去年12月16日开幕的“中原文化宝岛行”活动中,舞阳农民画在宝岛台湾一举叫响,受到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等台湾观众的热烈称赞。蜚声海内外的舞阳农民画,以其泥土的芳香、迥异的风格引起了国内外画坛的注目。

  其实,舞阳农民画并非仅仅现在才飘香大陆内外,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远近闻名:

  1988年2月,舞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2005年,舞阳农民画入选首批“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保护名录。

  2006年舞阳农民画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舞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舞阳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贾湖文化遗址的发现,不仅把人类音乐史向前推进了8000多年,同时出土的甲骨契刻符号比安阳殷墟甲骨文还早4000年,比古埃及纸草文字早1000多年,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雏形。历史的文化积淀,使农民画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舞阳农民画积极从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既保留原生性民间文化的基因,又蕴涵着现代意识,使之呈现出勃勃生机与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舞阳县又涌现出一大批农民画作者和农民画爱好者,他们传承文明、开拓创新,既画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俗、风情的画面,又紧跟时代步伐,创造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生活场景。

  截至目前,舞阳农民画有专业作者70多位,业余作者近200人,近千幅作品分别参加国家级、省级展览或被选送国外展出,其中有多幅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一、 由政治宣传品向反映农村新生活转变

  舞阳农民画产生于1958年狂热的“大跃进”时代。为配合当时的生产运动,全国上下兴起壁画热潮,“人人做诗人,个个当画家”的口号风靡一时。“大跃进”的狂热点燃了农民心中的激情,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在画作的天地里自由飞翔。

  “当时的农民一手拿锄头,一手执画笔,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用最简单的图案表现出来。”舞阳农民画传承人、县文化馆馆长连瑞卿介绍说,当年的舞阳是河南中部领先的“壁画县”,而当年的壁画都是宣传画、漫画或夸张了的图表、图形,并配以民歌民谣或标语口号,如:麦子长得冲破了南天门、坐着飞机摘棉花、一台拖拉机拔不动一棵大红薯、一列火车拉一个玉米棒等,内容上普遍存在着乌托邦式的狂想和政治功利主义的痕迹。

  随着“大跃进”运动的沉寂,“壁画热”也降温。当时,舞阳县文化馆的美术干部从“普及群众文化活动,辅导群众文化创作”的工作职能出发,组织农民画作者把以墙壁为载体的壁画创作转移到纸上,把绘画题材由虚幻的大丰收转向现实生活,以现实主义代替被“浮夸风”扭曲的浪漫主义,描绘修水利、摘棉花、播种、收割等生产内容。

  由“壁画运动”向农民画创作的转变,是农民画的第一次升华,其大普及也是政治推动的结果。

  “1963年,舞阳县文化馆召开业余美术创作会议,要求当年的壁画作者转向纸面创作。”连瑞卿说,由于作者大多是农民,才有了农民画的称谓。这一时期,在全国范围内,还产生了牧民画、渔民画、工人画等等,农民画可以说是群众业余美术创作的代名词。

  历史的发展有时候真的不免让人感到尴尬,正当农民画从墙头走到纸上的时候,“文革”开始了。那时的农民画离不开“抓革命、促生产”、“斗批改”之类的内容,农民画无疑成为政治运动的附庸。但是在艺术形式上则努力向专业绘画靠拢,或工笔重彩,或单线平涂,或追求年画效果。由于作者功底不深,农民画虽显得稚拙朴实,但缺乏艺术创意,艺术个性不够突出。种种客观因素导致舞阳农民画在艺术定位上误入歧途。彷徨、迷茫成了当时农民画创作状态的写照。不仅是舞阳,就连当时农民画成就最高的陕西省西安市的户县,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拨乱反正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举国上下焕发生机,农民画也从依附政治的‘宣传工具’开始寻觅自身的存在价值。”舞阳县文化馆馆长连瑞卿介绍说,他们借鉴民间艺术传统,描绘现代生活的成功经验,使农民画在变异中再次升华,突出民间绘画的艺术性,成为中国农民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988年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45家“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其中就包括舞阳县。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舞阳民间绘画逐步趋于成熟。这一时期的作品吸取了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特色,并融合了现代绘画的一些技巧,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性本真,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1987年9月由文化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一届中国艺术节上,舞阳农民画作者武天举等人创作的《东河湾·西河湾》、《柿乡》、《左邻右舍》、《端阳》、《五月人倍忙》、《六月六》、《果熟时节》7幅作品入选该届艺术节美术展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展览》展出,不禁让美术界人士眼前一亮,受到许多专家的高度称赞。艺术节闭幕后,这7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近年来,随着中央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尤其处在倡导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的今天,农民画的内容侧重反映农村新生活。刘志刚的作品《康庄大道》所表现的内容就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风貌焕然一新,路修到了家门口,全县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农民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困境,公交车开进了村庄。《三十年巨变》的作者胡振亚告诉记者,“他的这幅画通过最开始的时候农民是两个水桶一个扁担挑水吃,后来打了井压水吃,再后来是用电抽水吃,到现在是打开水龙头就可以用上自来水了的吃水方式的改变,反映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民生活的大变化。”高振才的《荒坡新貌》则把现代农民利用荒坡和水塘,通过鱼、鸭、草地、鸡、羊、果树生物食物链条,开展生态养殖的科学养殖方法呈现在画面上。高振才说:“如今的农民已不是原来只会种地的农民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懂得学文化,用科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舞阳农民画形成至今,时代的烙印分外明显,画面所反映的内容可以说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二、 由土生土长向专业化发展

  舞阳农民画受到当地深厚的民间美术传统的熏陶。舞阳县境内,原始泥塑、彩陶、汉代画像石、唐宋陶瓷器皿、绘画图案以及各代建筑、石刻、锦画、壁画、刺绣、剪纸、灯花、编织、布娃娃、香布袋、门神画等民间绘画美不胜收,形成了相当深厚的民间艺术传统。特别是在舞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与南阳画像石如出一辙,部分图案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十字花朵图”、“朱雀对语图”、“狩猎捕禽图”等栩栩如生,对舞阳农民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舞阳绘画艺术历史悠久,近代涌现出一些书画家,比如清代舞阳著名绘画家、章化简城村的孙和尚,善写精画;民国时期舞阳吴城镇画家朱荣轩,先后就读于开封东岳艺师、上海美专,与人联合创办河南艺师,其画作受到我国著名画家刘海粟等的赞许。还有孔广脉、付汝霖、臧銮波、钟去兵等书画名家,对舞阳绘画都有一定的影响。到了现代,舞阳绘画艺术有了更大发展,著名画家王铸九、李新雨曾在九街乡胡岗村定居作画,对当地民间绘画有很大影响。

  受世世代代包括民间美术在内的文化艺术熏陶,加上家传身教、耳濡目染,舞阳县形成了相当深厚的民间艺术传统。舞阳农民画的作者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本身又是农民,他们极熟悉当地民间的风俗民情。因而,能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撷取素材,选择画面,创作出内容各异、风格清新的作品。这些作者除了有着酷爱民间美术的共性外,还各有职业特点。他们有的是农机手,有的是工艺匠,有的是艺人,有的是巧姑娘,他们结合各自的行业特点从事绘画创作。在舞阳农民画发展初期,有的作者甚至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能画出绚丽多彩的农民画。

  今年已74岁的舞阳农民画画家胡振亚向记者介绍,“刚开始画画的时候,许多人都是忙完地里的活,放下锄头,有时手上还沾着泥巴,就拿着画笔在墙上画起来。我们那时候也没有经过什么专业的训练,大家都是凭着一股劲,凭着那种说不出原因的喜爱来画画。有些人甚至不会写几个字,但是他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画出来。”

  连瑞卿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舞阳县第一代文化馆美术工作者是苗联芳,他是庭院壁画、政治宣传画和“诗画满墙”这个转变阶段的代表人物。随后,张耀先、张振英则是把民间绘画从墙面转移到纸面,衍生出舞阳农民画的代表人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文浩成为舞阳农民画的第三代传人,从培养人才、扩大队伍、繁荣创作到理论研究形成系统工程,并带动创作群体从剪纸、刺绣、民间彩绘等姐妹艺术中汲取营养。进入二十一世纪,连瑞卿、刘志刚、任明兆接过舞阳农民画的接力捧,成为第四代传人。

  1988年9月,全国第一家“农民画院”在舞阳成立。

  随着时代的发展,舞阳农民画画家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结构、审美情趣都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近些年不断涌现的一批批青年农民画家,他们大多受过一定的教育,具有初中乃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在审美情趣上,他们喜欢民间绘画,也欣赏现代艺术。他们喜欢地方戏曲、民间舞蹈,也欣赏现代歌舞。开放年代的文化背景,必然影响到生活在这个年代的每个成员,塑造出开放年代的农民形象。

  舞阳农民画的组成结构近年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喜爱和画农民画的不再单纯是农民,一些受过艺术高等教育的青年也加入进来。他们受过专业的绘画教育,在创作农民画时,画作既有农民画的质朴、色彩绚丽的风格,又融有现代的绘画元素和技巧,使舞阳农民画的艺术观赏性有了飞跃。舞阳农民画已不再是作者身份的称谓,又有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只要是反映当地风俗及农村生活的创作,无论作者身份是否是农民,都可以称之为舞阳农民画。

  今年42岁的舞阳农民画画家刘志刚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学院。“上大学的时候,老师看到我画的舞阳农民画,说舞阳的农民画很有名,不搞下去很可惜。那时候我就意识到了舞阳农民画的重要。所学专业对我现在创作农民画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有扎实的基本功,西方的绘画,还有我们中国的剪纸、雕像,拿过来都能用,都可以运用到农民画创作中。”

  “目前,舞阳农民画家中大多数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美术培训,也有相对固定的创作绘画队伍,同时舞阳农民画也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论,这些都为舞阳农民画的更好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连瑞卿说。

  三、 由养家糊口向产业化发展

  虽然农民画的创作主体最早的时候是农民,但是农民画并不是一种自发的文化现象,而是在政府文化部门组织下的群众文化活动,文化部门的组织辅导和经费投入是使农民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人民公社时期,舞阳农民画创作活动是由县里发通知、公社推荐人、生产队记工分、文化馆提供食宿,不仅可以解决作者自己的生活,还是一笔家庭收入。当然还有举办展览、组织比赛等奖励机制。公社解体之后,政府以创作补贴的形式来支持农民画发展。其实,这些都是一种报酬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画的创作提供了经济保障,成为农民画作者养家糊口的途径。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财力上的支持比较薄弱,大部分农民画作者靠创作已不能维持生计。为此他们纷纷离开这一创作舞台,弃画经商或一心扑在田地上。舞阳农民画创作队伍一度消减。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舞阳农民画发展比较艰难,我们每个月只有两百多元的工资,根本无法养家糊口,为了生活我只能辞去舞阳农民画院院长的职务,开了个工艺美术广告装饰店。”成立于1988年的全国第一家农民画院院长武天举无奈地说。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舞阳农民画要想生存也必然走向市场发展的道路。

  “舞阳农民画要想获得发展,必须要和其他商品一样,走向市场,适应市场,在市场经济中获得前进与发展的动力。”连瑞卿说。

  农民画走向市场的途径是靠自我开发、自我发展。舞阳县借鉴上海金山农民画“经济、政治”双轮驱动的做法,于1988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画院——舞阳农民画院,画院的宗旨是“集创作、研究、经营、培训为一体,以画养院,自我开发、自我发展”。初衷虽好,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画院难以自给,迈向市场的步履十分艰难。

  面对无情的市场,舞阳农民画的作者们深深领悟到:对于农民画来说,进入市场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艺术水平,不仅要深层次从民间艺术传统中汲取营养,还要融会现代艺术观念,从世界美术的发展规律中寻找自己的艺术定位,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提高品位,持之以恒,刻苦磨炼,才可能成就大业。

  以此同时,为了推动舞阳农民画的产业化步伐,舞阳县专门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政协副主席任副组长的高规格的舞阳农民画产业开发攻坚组。2009年1月,由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协共同开展的“情系农家、共创文明”系列公益文化活动:农民作品暨“民俗中国”《舞阳农民画》首发式隆重举行。书中100余幅舞阳农民画图片,以直观的民俗事象和丰富的民间艺术元素鲜活的呈现给了读者,成为舞阳一张鲜亮而又精彩的名片,首都40余家媒体记者与会,舞阳农民画名动京城。

  舞阳县文化旅游局局长张杰民告诉记者,舞阳农民画产业化的关键在队伍,重点在作品。为此,县委、县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在培养作者队伍方面,一是通过文化馆、农民画院、老年大学等组织举办农民画培训班培训学员,二是通过组织农民画作者到王公庄、陕西户县、南阳社旗山陕会馆等地参观学习,开阔视野。三是举行座谈会交流心得、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不断壮大农民画作者队伍,提升农民画创作水平。在创作精品方面,一是定期召开作品研讨会,对创作出的优秀农民画,每幅作品补贴200—300元,鼓励作者多出作品,多出精品。二是举办大奖赛,县委宣传部、县文化旅游局、县文联2009年9月联合主办了首届舞阳农民画大奖赛,邀请省美协副主席等专家现场指导点评,从新创作出的120多幅优秀农民画中评选出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奖金分别为5000元、3000元、 1000元、500元,并于在县宣传文化中心举办了展览,调动了广大农民画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三是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通过活动提高作者创作水平。县委组织部、文化旅游局、计生委、民政局、妇联联合举办了舞阳县基层民主文化建设农民画创作大赛,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推动舞阳农民画的进一步发展。

  四、 由单一培训向规模培训发展

  过去舞阳县的农民绘画活动几乎都处于自流、闲散、无组织的状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舞阳县在县文化馆有组织、有指导地对一些农民进行培训、辅导,使一批绘画作者和作品得以脱颖而出,先后参加了省、市美展,为舞阳县的农民绘画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舞阳的农民绘画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日益繁荣,并形成了庞大的农民画队伍,最终造就了舞阳农民画的辉煌,并产生广泛影响,被称之为“舞阳农民画现象”。1988年9月,舞阳县建立了集创作、研究、经营为一体的全国首家农民画院,实行社会主办、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画养画、以画养院、自我发展的经营模式,全国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舞阳农民画入选首批“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保护名录以及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当地一些画界的领军人物开始重新思考农民画的出路。舞阳县文化旅游局及农民画院牵头,每月定期对创作骨干进行培训。上个时期八十年代中期涌现出来的那批农民画作者。基本上均参加过这样的培训。

  随着舞阳农民画创作队伍的壮大,培训机构也不断扩大。舞阳县文化馆、县农民画院及各个个体农民画院和舞阳县老年大学,也利用“师带徒”和举办培训班的方式,积极开展农民画创作人员培训工作。舞阳县教育主管部门还把舞阳农民画作为乡土教材纳入中小学生的课程,不断加强中青年艺术骨干和学校美术教师的培养。在小学、初中、职业中专中开设绘画课程,向学生传授舞阳农民画的基本知识,培养后备人才队伍。在群众绘画基础好、人数多的地方,如九街乡胡岗村、吴城镇昭寺村等创建农民画创作专业村,不断壮大人才创作队伍规模。

  今年1月13日,舞阳县聘任省文联主席、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马国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刘杰,著名画家杨建臣,市文联副主席庄琰生为舞阳农民画导师。除此之外,舞阳县还组织农民画作者到王公庄、陕西户县、南阳社旗山陕会馆等地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定期举行座谈会交流心得、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不断壮大农民画作者队伍,提升农民画创作水平。

  随着农民画创作队伍的壮大,创作水平的提高,舞阳农民画结出了硕果。2009年9月,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河南农民画展中,舞阳农民画光彩夺目,绚烂异常。在全省300余幅获奖作品中,舞阳农民画获奖作品 106幅,独占鳌头,其中周松晓、张新亮等11名作者创作的《闹春》、《老屋》等16幅农民画作品获一等奖,《闹春》成为本次画展画册的封面,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视台、大河网、河南文化网等主流媒体对舞阳农民画专场展览进行了现场采访报道,有力的扩大了舞阳农民画的影响,树立了舞阳农民画的良好品牌形象。2009年12月15日——21日,41幅舞阳农民画,作为“中原文化宝岛行”河南农民画展暨河南民俗艺术展的核心内容,在宝岛台湾进行了展出,受到了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应用的贡献。

  五 由个体创作向创作基地迈进

  冬日里,在舞阳县文化旅游局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农民画创作基地之一的九街乡胡岗村。见到舞阳农民画家胡庆春的时候,他正和儿子、女儿一起作画。家中的堂屋有三张画板,上面陈放着画纸、画笔和各色颜料,一张张完成不久的画作平铺在地上、沙发上和平台上,一幅幅代表中原农村风情

  富有时代气息的画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作出来的。

  “我从小受爸爸的影响喜欢画画,现在舞阳农民画市场行情逐渐好转,我基本上不干其它事就专职画画了。”胡庆春的儿子胡浩生告诉记者,就连他5岁的女儿也对画画情有独钟。

  “家里来客人了!”只见一位70多岁的老者一边说着一边走进了胡庆春家。胡庆春马上向记者介绍这位老者就是村里的农民画家胡振亚。胡振亚十几岁开始画壁画,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画宣传画。他的画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大都与农民生活结合紧密,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作品有《晚归》、《舞阳人民迎奥运》、《奉献》等。

  “这幅画的不错,色彩搭配的很好。”胡振亚指着胡浩生正在画的画说道。就在这时,村上的农民画家林森、胡俊喜等都来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了这幅画的绘画结构、布局、色彩和技法的运用。

  “现在政府加大了在农民画产业上的投入,我们这的画桌、画案都是政府购买的,现在有了场所,有了东西,我们经常聚在一起切磋技艺。”胡庆春告诉记者, “以前都是在自己家里画,也不互相交流,啥时候想起来了画两笔,没时间就不画了。不像现在大家聚在一起研究,进步的很快。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也加入农民画创作队伍,一些辍笔多年的老画家也重拾画笔行动起来,这给农民画创作带来了很大的生机。”

  据了解,除了九街乡胡岗村成为农民画专业村外,在舞阳县城新西路的农民画一条街还有贾湖农民书画院、庭芝美术工作室、坛志绘画室、文萃农民画院和贾湖春秋农民画销售基地等农民画院和农民画经纪公司。同时,在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吴城镇,建立了舞阳农民画吴城培训销售基地,2010年1月13日,昭寺农民画村正式揭牌。昭寺村现在已建起了4个农民画室。走出舞阳的农民画作者还在上海金山区“中国农民画村”和北京潘家园文化市场设立了销售宣传窗口,不仅拓宽了农民画销售渠道,还扩大了对外宣传。如今,舞阳已初步形成了农民画生产、加工、收购和集中外销一条龙的文化产业基地,为舞阳农民画走向市场搭建了良好平台。

  舞阳县文化旅游局局长张杰民说,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尤其是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舞阳农民画的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但目前还处在一个“瓶颈”阶段,作为一种绘画种类或画派,还没有得到绘画界的认可。如何突破这一“瓶颈”,使舞阳农民画走上“大雅之堂”?他们一直在认真、苦苦地思索。近期,他们制订出了舞阳县农民画产业化发展规划,那就是以县农民画院及个体农民画院和骨干农民画家为依托,着力打造集创作、展示、销售、旅游于一体的农民画产业基地,逐步实现农民画产业由小群体向大规模转变,由注重绘画作品艺术风格到兼顾旅游商品开发的转变。现在他们正在主动与河南省文化产业研究院等知名机构联系,包装推介舞阳农民画。

  “下一步,舞阳县将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尤其是农民画产业发展,着力在建基地、壮队伍、拓市场等方面下功夫,努力实现农民画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真正将其打造成舞阳对外开放的名片,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为漯河丰富文化旅游城市内涵、加快推进河南‘两大跨越’作出贡献。”舞阳县委书记秦建忠如是说。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双人旱船舞上一条:没有了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