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源。勤劳聪慧的郾城人民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妥善地保护、传承和合理地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按照省市文化部门的统一部署,在漯河市郾城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本着“摸清底数、保护抢救、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不断健全机制,突出重点,漯河市郾城区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漯河市郾城区从2007年开始启动非遗保护工作,着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搜集、整理,并运用文字、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手段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并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对区非遗进行常态化管理。目前共收集非遗线索11500条,立项项目涵盖14个门类,共621项。其中语言文字50个,民间文学138个,民间美术9个,民间音乐25个,民间舞蹈72个,传统戏曲29个,曲艺12个,传统手工技艺86个,传统体育、杂技、竞技23个,民间习俗 91个,民间知识24个,传统医药50个,其他3个。影像资料780分钟,照片近985张。截止目前,郾城区城关镇“东关双狮舞”、裴城“坡刘正骨”2个项目已顺利通过省级非遗名录项目评审,有15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名录,有15项目列入县区级非遗名录,各级项目数量位居全市之首。(漯河市郾城区文化旅游局潘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