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漯河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漯河

书画鉴定市场魔高一丈

2013/4/6 15:59:50 点击数: 【字体:


    最近,霍春阳的《早报春信》真伪的买卖合同纠纷案,认可了画家霍春阳对这幅作品系伪作的鉴定结果,二审当庭认可维持了解除买卖合同的一审判决,维持了被告方赵某退还原告徐先生14万元,徐先生退还《早报春信》图的结果。该案的尘埃落定,又一次将书画市场赝品横行的不良现状推到公众视线,同时该案的判决结果,也向市场各方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画家本人的鉴定能否成为画作真伪的依据?此案例是否能成为抑制书画市场造假这股歪风愈演愈烈的契机?

  鱼目混珠市场乱象错综复杂

  书画作伪自古即有之,流传下来的很多古画本身就是当时的伪作,但到了近现代,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艺术品市场的逐渐繁荣,大量的书画从业者因为利益驱动去造假、卖假,书画作伪之风愈演愈烈,制假售假、唯利是图的现象触目惊心,由此而引发赝品诉讼案也层出不穷。此前,有业内人士爆料有的拍卖会上赝品所占比率高达50%,书画造假、拍假的事情甚至被某些业内人士当做正常现象。大量伪作赝品充斥于艺术市场,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书画的交易。

  如今,对书法、国画等艺术品的投资热已经从富豪阶层过渡到普通市民中,投资书画既可以增值保值,又能提升修养,彰显文化品位,这么好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市场中屡屡拍出的天价,行业中不断爆出的投资传奇不时见诸报端,吸引着无数收藏者不断涌入。然而众多初次进入书画收藏领域的投资者却没注意到,艺术品买卖不打假的潜规则和拍卖行拍卖“不保真”的行规,再加上被巨大经济利益牵制的相关各方的相互博弈,使书画市场成为造假高发区。书画收藏这个投资板块的水不但深不可测,还混浊不清。即使有经验的收藏者也往往会“打眼”,稍有不慎就会买到假画,轻则损失惨重,重则倾家荡产、一蹶不振。

  对于每年的书画交易,赝品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今年1月,广东中翰清花拍卖有限公司在深圳主办跨年拍卖会上,拍出1.4亿元宋徽宗《瘦金千字文》仅时隔一日,便被上海博物馆指认为赝品,上海博物馆声明其收藏有的宋徽宗《千字文》为唯一真迹。但拍卖方却坚定反驳,认为两者都是真迹,只是形式不同。可以说,层出不穷的赝品官司不断地演绎着一场又一场拍场罗生门,所有的假画风波中,鉴定机构、拍卖行、专家、画家本人甚至画家亲属,无论哪一方都坚定无移地说自己是真的、是受害者,虽然众说纷纭、众口难辨,但真相永远都只有一个。

  众多的“罗生门事件”已让中国书画市场临空前的诚信危机让无数收藏者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前行。赝品事件频发考问着书画艺术品市场:艺术品的真伪究竟是谁能够说了算?真相究竟掌握在谁的手里?

  莫衷一是虚假鉴定泛滥成灾

  对于画作的真伪,画家有发言权吗?从各方面来说,画家鉴定自己画出的画作还是比较真实可信,也较少有利益为目的夹杂在里面,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在有些时候,即使画家本人的鉴定,真正到了利益纠葛不清的书画市场里也会变得复杂起来。“画家本人的鉴定有些也不一定完全可信。”中央美院的一位资深艺术教授说,“一来有些画家年岁大了,其年轻时候也许画了很多同类题材,因为时间久远自己也记不清楚,将真画鉴为假画、把假画鉴为真画也是很正常的,艺术家本人出具了证明,也不代表该画的真伪便有了定论。”他认为,创作者本人虽对作品原则上最有话语权,但一旦作品进入市场流通,就会衍生出一系列利益问题,此时创作者本人鉴定存在弊端。例如2011年12月,画家段正渠在微博上称聚德拍卖的上拍作品油画《烤火》是假画,画家言之凿凿地说原作一直就挂在自家墙上,从来没动过。但没过多久他又改口说那幅“假画”也是自己画的,是张当年作废了的习作,因为没有及时销毁被自己的学生拿来卖了。这样前后不一、令人啼笑皆非的两种说辞令藏家莫衷一是。这种信口而出、反复无常的个人“鉴定”是否有法律效力尚且需要进一步明确。

  另外,由于市场经济,书画市场交易的相关各方都有利益分成,无论是画家还是画家亲属在利益面前也难免作出有一定功利性的鉴定。画家和画家亲属的鉴定都不准确,那还能信谁?对此,记者认为,书画鉴定关键还是在于各相关的鉴定者对自己的言论不需要负法律责任,一旦签名鉴定后即使被发现是赝品,鉴定者也不需要负责任何的赔偿责任,在没有严格的制度追究下,以利益为导向各方专家信口雌黄,妄下论断也就不足为怪了。

  那么,除了找画家本人鉴定,找资深的专家去“掌眼”也成了初涉收藏的投资者们的不二选择,常常在电视媒体露面的众多专家顿时成了各方争抢的“香饽饽”。可是专家又靠谱吗,哪一次赝品官司里没有专家们的身影呢?当书画鉴定证书的那张薄纸与经济利益挂钩后,任何真相都能被利益所扭曲。许多在书画领域活跃的所谓鉴定专家,其实正是古玩鉴定市场混乱无序的制造者和源头。

  在北京琉璃厂和潘家园的书画市场,随便给几百元钱便可以买一张印有国家机构名称的鉴定证书,这已是公开的秘密。甚至某些有政府和博物馆背景的鉴定专家也在经济的诱惑下下海捞金,和一些不良拍卖机构穿一条裤子,昧着良心到处去做鉴定。

  书画鉴定市场对普通的收藏者来说已如雾里看花,糊里又糊涂地难以分辨,有官方背景的权威老专家就这样搞鉴定,更别说那些打着各色旗号的不知名鉴定单位了,可以说简单行业已不是如何辩明专业学术争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坚守道德底线的问题。书画收藏简单证书满天飞的这种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书画收藏该如何打假?而这些道貌岸然的鉴定专家又靠谁来“鉴定”?

  正难压邪行业规范已迫在眉睫

  此次的霍春阳对于画作真伪的鉴定资格问题获得了法院的认可,可以说是纠正书画界乱象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法院认可对于当代画家本人对其作品真伪的鉴别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相当于承认了画家本人的鉴定意见要高于相关鉴定机构的鉴定意见。这对打击书画鉴定造假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个案子只是无数书画纠纷的个案,且是个体对个体对簿公堂。从以往的书画赝品官司来看,凡是买家起诉拍卖行造假的案例来看,则多以失败告终。

  与这次霍春阳鉴定自己书画真伪案件相似的是2008年底的“吴冠中伪作案”,当时原告手持吴冠中写的鉴定:“此画非我所作,系伪作。”这样的铁证,却被法院驳回了全部的诉讼请求。事后吴老曾气愤地说:“国法有时管不了行规!”吴老气愤的不仅是法院不采信自己的鉴定,更气愤的是画廊卖了假画却可以靠行规不负任何责任,这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争论。而该案最终判决拍卖公司胜诉,实际上回避了画家出具的鉴定证明能否作为法律证据的问题。被告方翰海拍卖公司依据我国《合同法》和《拍卖法》相关规定,拒不认错。提出,即使画家本人鉴定,也不能证明是假画,画家“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个人和片面机构大官司本来就处于弱势,当画家本人的正面都无法作为证据,那么又有什么机构能够鉴定呢?

  以记者多年对此行业的了解来看,当前国家并没有设立权威的第三方书画司法鉴定机构,而有政府背景的文物鉴定部门只对政府和事业单位的文物进行鉴定,并不对社会开展鉴定业务。近现代书画的鉴定家本来就很少,再加之很多没有真才实学的伪专家横行于市场,一件名作往往有好几种鉴定结果,让人难以信服;更要命的是这些专家们对自己亲手写下的鉴定证书不负法律责任,使得鉴定市场更为混乱。“证书满天飞”可法律效力却同一张白纸没什么不同,如此一来,作为买到赝品的受害者,就更加求告无门了。有些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买到赝品藏家,多数直接放弃了以法律手段维权,认可了这些书画市场存在已久的陋规,买到假画反而认为责任在自己,是自己学艺不精“打眼”了,把损失看做收藏交的学费,由此更助长造假之风日盛。

  前景思考书画市场要渐进改革

  书画赝品泛滥之风损害了收藏者的权益,破坏了市场交易秩序,市场的诚信体系和道德底线一旦崩塌,将影响整个行业的繁荣和发展。在所有书画赝品的纠纷中,之所以藏家、拍卖行、画家、专家等参与各方如“罗生门”般的自说自话,谁也说服不了谁,关键是没有一个权威可靠的机构来仲裁。

  因此,要想改变当前书画市场乱象最直接最有效的就是对症下药,先把科学、权威的第三方鉴定评判机构尽快建立起来,对没有疑义的书画作品尽快出具鉴定证书,先解决市场的主要需求。同时,构建近现代书画鉴定体系,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鉴定人才,相信随着权威鉴定机构的出现,假画泛滥的现象一定会得到约束。

  但权威鉴定体系尚未建立,尚不能彻底刹住书画界这些根深蒂固的歪风,要保障书画市场健康的发展,还需要完善法律框架作为护航,严格监管机制作为辅助,只有用严格的法律和行业管理将卖、拍、买三方的交易纳入监管,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当前书画界的造假乱象。【原标题:书画鉴定市场魔高一丈】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网 2012-07-06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