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染病“寸土必争”——记漯河市第七人民医院呼吸科医生王光辉
2013/12/21 10:49:41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咯血而死”的林黛玉……肺结核病症很多时候被文学作品渲染得让人望而生畏。那么,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提高,肺结核是否真的如此可怕呢?那些长期和肺结核病人接触的医生有着怎样的经历呢?在我们的寻找中,就有这样一个人,用一份执著的守候和传染病患者并肩奋斗,用自己十五年的职业坚持诠释了一个医生的责任和仁心,他就是漯河市第七人民医院(漯河市传染病医院)的王光辉医生。
笑对传染病
见到王医生的时候,他简单的防护措施让人讶异:一个口罩、一身白大褂就是他查房时的防护。面对如此简单的防护措施,王医生笑着说:“没什么,其实肺结核没你们想象的可怕。”在工作上,王光辉和肺结核病症的接触已十五年之久。最初的他,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肺结核的防治,2008年他成为传染病医院呼吸科的一名医生,与肺结核病症有了更多的接触。除了重点研究肺结核病症的治疗方案外,他对该病的各种信息都重点浏览。据他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核病疫情在全球出现了“死灰复燃”的趋势。目前,全球大约有20亿人被感染,每年新出现结核病患者约800万~1000万例,每年因结核病死亡人数约200~300万人。结核病已不 仅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还是重要的社会问题。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患者人数高居全球第二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只有用高效快捷的预防方法、切实有效的诊疗方式才能减低感染率,减少患者痛苦。为此,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但其中滋味,他总是笑而不语。
2010年的一天,王光辉感觉身体出现了异样,咳痰并伴随着发烧。凭着医生的敏感和直觉,他立即拍片检查。结果,竟然真的感染了肺结核。
此刻,他没有抱怨,只是像对待其他患者一样,给自己服药治疗。经过半年的治疗,他才痊愈。“既然接受这份工作就早已做好了被传染的准备,依然庆幸的是感染的并非耐药型的结核病,不然会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王光辉说。因为我国是全球27个耐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耐药结核病患病人数高居全球第一位。在工作中,王光辉其实接触了不少的耐药结核病患者,他深知一旦被感染,也将被列入耐药结核病患者群中。经历了此事的他常开玩笑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乐观开朗,为这份高危职业增添了无限的暖意和色彩。
一心为患者
作为一名医生,能够为病人解除病痛是王光辉的一大快乐。只要是他接诊的患者,他都保证负责到底,决不放弃 任何一位。由于来院患者的病症都是可传染型的,于是与患者家属的交流中,他都会向他们详细介绍患者病情,令患者和家属都能认清病症的发展形势,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曾经一位患者同时感染了肺结核和腹腔结核,痛苦难耐,濒临绝望。
来到医院时,患者已严重昏迷,随行家属都快要放弃了。此时,王光辉一边安慰家属一边立即采取紧急救援,并研究详细的治疗方案。不到一个月,患者病情便得以稳定,痛苦的症状大减,重新唤起了对健康的渴望。
正是有着对患者的这份“永不放弃”的执著,王光辉在病魔面前毫不畏惧。曾有一位商水县农村的肺结核大咯血合并糖尿病患者,因家境贫困,长期无钱医治,从当地乡医院转到漯河市第七人民医院时,血糖高至25.5mmol/L,双肺空洞,合并糖尿病酮症、低蛋白血症、重度贫血。看到病人痛苦的表情和家属手中卖菜攒下的零钱,王光辉不顾下夜班的劳累,立即为病人检查。由于病症的传染性特别强并且合并咯血,王医生立即让病人家属远远站开。此时,病人体质太差,连说话都比较困难,必须靠近病人才能听清。正当王光辉检查询问时,病人气管突然受到刺激,连痰带血咯了出来,溅在了他的口罩上。一旁的家属见此情景,满腔愧疚地说:“王医生,太对不起了!”王光辉摇摇头说没事儿。迅速处理后,依然严谨认真。经过近半月的治疗,病人的病情明显好转。
这是一名普通的医生,但却有着非凡的职业信仰。在这条随时与病毒相伴的道路上,他“寸土必争”,用精湛的医术、永不放弃的信念赋予了生命更加斑斓的色彩!■文/图本报记者刘丹【原标题:与传染病“寸土必争” ——记漯河市第七人民医院呼吸科医生王光辉】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漯河名城网 201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