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漯河 >> 名人名家 >> 身边名人 >> 浏览漯河

夫妇义务摆渡18载,曾多次救人

2013/10/29 17:51:29 点击数: 【字体:


夫妇义务摆渡18载,曾多次救人
18年来,盛卫川坚持每日如此,为河两岸的人摆渡。
夫妇义务摆渡18载,曾多次救人
老人备用的鹰船,曾与他一起在湍急的河中救出命悬一线的人。


    阅读提示 | “渡口离不了人,只要我俩身体中,就会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了为止。”年龄均已过六旬的盛卫川、王玉娥老夫妇,边在沙河渡船边告诉大河报记者。老两口现在身体结实,精神矍铄,将继续坚持每天为周边村民们行方便。

    在漯河市召陵区姬石镇的沙河边上,有个小谭渡口,每天都有一二十人来往渡船,而且大多数人还不用掏钱。给大家摆渡的正是盛卫川、王玉娥两位老人,今年的年纪加起来已有129岁了。

    坚持摆渡18年 船已用了5条

    “是要渡船的吧?”27日上午,记者来到小潭渡口时, 64岁的盛卫川正大声招呼对岸的客人。得到答复后,他利索地借助钢丝绳将船划到对岸,搀扶老人和小孩上船,帮助推车人将车固定好,不大功夫就折了回来。

    据介绍,渡口上游最近的一座桥在4公里外,下游最近的桥则在10公里外的周口市境内,沙河两岸的村民要到河对岸,只有乘坐盛卫川老人的渡船最便捷。

    1992年以前,黑龙潭乡原辖区以沙河为界一分为二,河东南的辖区新设置为姬石乡后,两岸过往的人比过去少了,摆渡人先后换了几次,都因收入低不愿意干。1995年,当时身为小谭村治保主任的盛卫川,接过了摆渡的重任。“当初是条小木船,后来又换过3条船,直到2009年区交通局配送了现在用的大铁船。”18年来,无论酷暑严寒,盛卫川老两口从未间断。

    载一次收1元 附近村民免费

    “俺闺女嫁到了对岸的黑龙潭村,我经常从这里渡,每次都是免费,多亏有老盛摆渡!”刚下船的李大娘高兴地说。 “本村、黑龙潭南街等附近村的村民渡船,他一律不收钱,常年都这样。稍远点村的人和外地人坐船,一般每人一元,骑车的两元,忘带钱的人也让上,挺不容易的!”提起老盛夫妇,乘船的人赞不绝口:现在农闲时去掂个泥兜(建筑活)、搬个砖头,每天也能挣个百十元。而老两口渡船的收入加起来,每月也不到1000元。

    据盛卫川介绍,摆渡用的船是区里统一发放的,摆渡挣的钱就是自己的收入。每日渡船的也就20多个人,主要是附近赶集、串亲戚的村民,也有往返两岸干活的民工,只有在两岸附近村子里有庚会的时候,坐船的人才多起来。

    在河堤口记者发现,小潭渡口设有候船厅,上面挂有渡口安全告示牌,不远处还有间小房,里面容得下一张小床,是盛卫川夫妇和渡船客临时休息的地方。候船厅内还留有盛卫川的电话号码,如果夜里有急事可以拨打此号,随叫随到。

    夫唱妇随摆渡 甘为乡亲服务

    “儿女们不用我们操心,地里种的也吃不完,平日里也没大花销,我就觉得俺老两口得为乡亲们做点啥。”在盛卫川的坚持下,自己的老伴王玉娥也加入了摆渡的行列。“这么多年都习惯了,摆渡不仅身体好,还能为大家服务,心情也好!”

    村会计、村治保主任,多年来盛卫川一直是村干部。1995年他决定给村民们摆渡时,子女和村民们都不了解:起早贪黑吃苦受累不说,在附近打个零工也比这强啊!但盛卫川不仅坚持要干下去,还把老伴“拉下了水”:自己有事时由老伴“接班”摆渡。盛卫川说,这么多年的坚守,是与老伴的理解支持分不开的。

    18年来,摆渡已成为夫妇二人共同坚守的阵地,大铁船也成为他们亲爱的朋友。2010年8月,冲倒的大树将摆渡用的钢丝冲断,大铁船被冲到下游几公里外的陈村后边,夫妇俩费尽周折,绕行到河对岸将船开回,虽然累得够呛,但俩人脸上却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多次冒险救人 

    自称这是做人本分

    “今年7月31日,那天特别热,早上7时许,有三个十来岁的孩子来河边洗澡。”村民们说,当时盛卫川正与人在河边说话,一回头发现两个孩子滑到了河中央,一漂一浮地只露着头,他裤子没脱就赶快游了过去,将一个孩子推向岸边,接着又将另一个孩子救起。“他恁大的年纪下水救人,是俺全家一辈子的大恩人啊!”被救孩子的家长说。

    沙河西岸的黑龙潭村,过去是乡政府所在地,村上农历逢二、五、八有庚会,河东岸的小潭村等附近村民经常渡船到对岸的黑龙潭赶集。1996年农历三月十八那天逢会,小潭村吕某去黑龙潭岳母家探望后乘船返回,喝晕的舅哥追着不让走,船走到河中央时,其舅哥竟下水游过来追赶,但由于刚喝完酒,水又凉,很快便支持不住……“不中,危险!”盛卫川立马掉头快速向回划,及时将吕某的舅哥救了上来。

    村民们说,盛卫川老人曾经多次不顾危险,从湍急的河中救出命悬一线的人。有一次他有急事回村,两个渡船人等不及自己摆渡过河,不小心脱离了钢丝绳,在水上急得不知所措。就在这时,得知情况匆忙赶回的盛卫川立即乘备用的鹰船划过去,帮他们顺利渡到对岸。

    “这是做人的本分,都是应该做的。”谈起这些年义务摆渡和救人危难的事情,盛卫川老人的话很朴实。□首席记者 刘广超 通讯员 刘松涛 文图【原标题:夫妇义务摆渡18载,曾多次救人】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报 2013年10月29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200多个留守孩子叫他“陈爸”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