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城早餐一汤风行
作为河南小吃系列中的一绝,胡辣汤在我省开出了两朵奇葩:舞阳北舞渡胡辣汤和西华逍遥镇胡辣汤。
据考证,北舞渡胡辣汤起源于清道光5年(公元1826年)。当时,晋、陕两省商贾在现漯河市舞阳辖区内的北舞渡合建一座山陕会馆。会馆落成后,
大宴宾客,太原府一名大厨做了一道深受名流绅士称赞的汤,这就是最早的北舞渡胡辣汤。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北舞渡胡辣汤目前以闪、丁、吕、宛四大家最为出名。据说,最早进入鹰城的一家胡辣汤在市区园丁路上,承继的是北舞渡胡辣汤风味。据市区一胡辣汤摊主介绍,目前,打着北舞渡牌号的胡辣汤摊点有30多家,已在鹰城胡辣汤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加上挂西华逍遥镇牌号以及其他没牌没号的胡辣汤摊点,它们构成了鹰城人早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如今,胡辣汤已深入到鹰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从每天早晨市区街头随处可见的胡辣汤摊点可见一斑。“汤喝着快,鲜香麻辣爽口,特别是天凉时,喝完浑身都是劲儿。”市民季先生说。
●百年老汤仍为糊口
胡辣汤这个与市民生活关系密切的早餐,市场虽然一直在扩展,但却鲜见有哪一家商户壮大起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只是摊点在不断地增减、摊主在不停地变换。
一个市场一直稳定且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行业,缘何培养不出一两家佼佼者?
本报记者经过采访,发现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掣肘胡辣汤行业的壮大:
市场进入门槛低,经营者文化水平不高。经营胡辣汤,一间小店面,几张长桌几条长凳,锅一支就能开业,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和太高的学历。所以,进入这个行当的老板,大多是“草根”阶层的人们。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为了养家糊口才做这个生意的,本小利薄,尤其是自身又没有充足的资金,能够勉强把生意做下来就阿弥陀佛了,做大做强是想都没想,其经营大多在低水平上重复。
有一些胡辣汤店生意比较好,但是也从来没有见到他们有扩大经营的意向。比如园丁路那家胡辣汤店,可以算是鹰城胡辣汤业的元老了,生意也不错,可这么多年来,给人的感觉一直是老样子。
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记者曾在市区喝过数家挂有北舞渡牌号的胡辣汤,发现汤中肉、粉条、面筋之多少,汤之稀稠各不相同,味道也不一样。胡辣汤就北舞渡这个牌号而言,就有闪、丁、吕、宛四大家,其做工、用料都有自己的 “秘方”,追求各自的风味,加上那些没有牌号的胡辣汤经营者,也在模仿中“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口味。
选择太多,分散了消费群,大家的日子都还可以,但也少了鹤立鸡群者。
口碑相传,“人微”言轻。至于对胡辣汤的宣传,从这种小吃品种出现至今,历时百余年,方式仍然是口口相传。还没有哪一家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比如说打个广告什么的,来让自己的店声名远播的。
当然,不愿做广告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费用问题,一次广告的费用,得卖多少碗汤才能挣回来呀。事实上,随着媒体广告的细分,不同种类的广告价差也很大,有些广告可能动辄上万元,而有些广告可能百十元就能搞定,所以,现在卖胡辣汤,做个广告不是梦。
其实,北舞渡胡辣汤能发展出闪、丁、吕、宛四大家,肯定也是大浪淘沙的结果。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市场并非一个专门“和稀泥”的老胡涂,处处平均用力,它也一直在选择,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把落后者淘汰出局,而优秀者则成为它的“宠儿”。
如果这些市场的宠儿能够因势利导,乘风而上,来个胡辣汤“口味整合”,进而“秀”出自己的牌子、名号,把糊口的买卖做成发家的生意也不一定就是白日梦。
同样是小吃,同样本小利薄,甚至连店面和经营要求也都差不多的陕西肉夹馍,为何能发展出全国连锁的大手笔?这样的经营者是当之无愧的市场英雄。
胡辣汤的雄起,同样需要这样的市场英雄。
●史女士的城市胡辣汤梦
虽说胡辣汤是小本生意,但并不是所有的经营者都不想把这个蛋糕做大。
史女士就是这样一个“另类”。她的北舞渡胡辣汤店刚一开业,门头上就赫然标着“平顶山一店”。史女士告诉记者她就有着自己的的连锁经营梦。“北舞渡胡辣汤在鹰城名声日隆,占领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史女士说,她的店虽然才开业8个多月,已在平顶山胡辣汤市场上小有名气,顾客盈门。
走进这家北舞渡胡辣汤店,感觉明显和其他店铺不一样:店面占据4室两厅的空间,桌椅全在屋内,摆放整齐像西式快餐店,屋内有电扇、空调,整个店面显得干净整洁。
“我就是想做城市的胡辣汤。”史女士诉说着她的梦想。什么是城市胡辣汤?史女士的概念还比较初级:就是摆脱胡辣汤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摆在路边叫卖的古老情形。(本报记者魏新伟)(原标题:胡辣汤: 谁是我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