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开封

沾化渔鼓戏的“命运交响曲”

2013/4/12 18:19:21 点击数: 【字体:

3月13日,沾化渔鼓戏剧团正穿梭于县内外的城镇乡村演出。据团长王春贞介绍,春节前接的演出单子,现在还没演完。

王春贞说:“与其说是我们救了沾化渔鼓戏,还不如说是沾化渔鼓戏救了我们,现在我们一年能演200多场,观众越来越喜欢,我们也演得越来越有劲。”


    沾化渔鼓戏剧团的前身是沾化吕剧团,曾几近瘫痪,而现在的好局面都要源于沾化渔鼓戏的重获新生。

    渔鼓道情只在沾化成了渔鼓戏

    渔鼓,亦称道情,原是道士们唱的曲调。最初的道情称道歌,是传道者宣传教义及募捐化缘的工具,因其用渔鼓伴奏、简板击节,故道情亦别称作渔鼓。

    明清以来,道情流传渐广,成为比较流行的曲艺形式,我国大约有二十个省流传有道情艺术。道情流行在沾化农村时,才逐渐衍化、发展成为大型的戏曲艺术——渔鼓戏。

    据《沾化县志》、《山东艺术志》、《中国戏曲志·山东卷》载:“1723年(清雍正元年),胡家营村重修道观时,有道士来此说唱,村民学会其腔调,并逐渐予以衍化,把说唱形式的渔鼓发展成为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渔鼓戏。”

    当时,每逢九月香火会,戏班便在道观前搭台专唱会戏。冬闲时,艺人们则聚集戏房切磋技艺、排演新戏,春节期间登台演出,直出正月。当地盛传:“扔下牲口撇下筐,庄里传出渔鼓腔。”“不娶老婆不睡觉,就是落不下渔鼓调”。可见,渔鼓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渔鼓戏演出活动一直延续到1957年,后因历史原因和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业余戏班相继撤消,大规模的演出活动由此中断,仅散见于民间小型娱乐,渔鼓戏这一稀有剧种已到濒临灭绝的境地。到2006年,当年众多的艺人只剩下84岁的边洪志、74岁的边希庄、85岁的边洪武、65岁的刘尊禄四人了,随着这些老艺人年事渐高,如不及时挖掘保护传承,具有300年历史的沾化渔鼓戏很可能就此失传。

    沾化渔鼓戏重放异彩

    据沾化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立忠介绍,沾化县专门召开县委常委会议研究沾化渔鼓戏的挖掘保护传承措施,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使其重放异彩。

    2006年3月,该县组织有关戏曲专家与县剧团人员深入胡营村,与仅存的四位渔鼓戏传人同吃同住,将老艺人所能记忆的《二度》、《高老庄》、《出家》等多个剧目整理完毕,并发现了当年演出时的服装、道具、乐器和道观原址。

    戏曲专家和剧团人员继续深入渔鼓戏和渔鼓曲艺流行区域,对尚未掌握的剧目、曲牌进行深入挖掘,将已搜集的剧本、曲谱进行整理,并陆续印刷出版,对民间健在的老艺人进行抢救性录音、录像,同时对已搜集的资料逐步制作音像资料。同时,该县决定以县吕剧团和冬枣之乡艺术团为基础成立沾化渔鼓戏剧团。

    曾在1983年挖掘过渔鼓戏音乐的滨州市吕剧团国家一级作曲家王永昌,将原吕剧剧本《审衙役》改编成渔鼓戏,进行了正式排练。在《审衙役》中伴奏乐器由渔鼓、简板和唢呐改为了渔鼓、简板和越胡,另外还加上了三弦。原来的渔鼓戏都是男戏、男腔,伴唱也是男腔,这次伴唱改为女腔,唱腔丰富了。 

    沾化渔鼓戏《审衙役》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与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2006年4月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滨州博兴小戏艺术节上首次亮相便脱颖而出,荣获最高奖——最佳推荐剧目奖等七项大奖。

    2006年沾化渔鼓戏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6月,沾化渔鼓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为了保证全面准确地继承渔鼓戏,沾化渔鼓戏剧团经常深入胡家营村,向老艺人们请教。剧团排练原生态渔鼓戏大戏《度林英》时,经常请老艺人刘尊禄到排练现场指导。刘尊禄说:“看了这场《度林英》,我是真放心了,咱们的沾化渔鼓戏能真正传下去了!”

    为让群众检验渔鼓戏的继承与发展成果,渔鼓戏在县内外演出中,经常专门安排到渔鼓戏的故乡胡家营村演出,让“娘家人”再把把脉,小时候听渔鼓戏长大的老人们看完戏说:“保住了老渔鼓戏的味道,可是听起来比那时好听多了,让人听不够,就连村里的小青年们都挺喜欢!”
   
    沾化县把渔鼓戏的传承与发展,作为社会联动工程,让渔鼓戏的传承从娃娃抓起,推进“渔鼓戏进课堂”与“进剧团学渔鼓戏”,把渔鼓戏作为中小学课余选学课程,目前已在3处中小学进行试点,并选拔14名13-15岁的中学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进入渔鼓戏剧团学习渔鼓戏。

    沾化渔鼓戏剧团涅槃重生

    由于没有新剧目,人员老化、设备陈旧,2006年前,拥有20多名演职人员的沾化县吕剧团,每年的演出仅有不到30场,收入二、三万元,自身“生计”都难以维持。

    沾化渔鼓戏剧团成立后,省文化厅、滨州市财政局、文化局、沾化县人民政府及县文体局等部门拨付资金160万元,扶持渔鼓戏剧团建设与发展,主要用于挖掘整理资料、曲谱、文字,部分音像资料的制作,同时帮助剧团更新音响、乐器设备,添置服装、道具,建设高标准排练厅,为渔鼓戏剧团的演出创造了条件。

    观众又看到了久违多年的渔鼓戏,都非常喜欢,渔鼓戏剧团迅速打开了演出市场,很多农村邀请剧团演出,同时该县将渔鼓戏演出作为文化下乡的主要载体,组织多种形式的演出。近几年来,剧团演出范围逐渐扩大到周边的阳信、滨城、博兴以及东营、黄骅等地,每年演出近200场、收入40多万元。如今,该剧团每年都要从艺术学校挑选优秀人才,为剧团注入新鲜“血液”,剧团演职人员由2005年的24人,发展到现在的36人。

    春节前后,各种演出邀请更是应接不暇。王春贞说:“以前,自己出去找市场都找不着,现在,想演都演不过来。”

    经过了渔鼓戏挖掘排演历练的沾化渔鼓戏剧团,已经开始能够在农村文化市场自由驰骋,同时促进了整个剧团艺术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剧团有3人晋升为国家一级演员,5人晋升为国家二级演员。

    有了良好的演出市场前景,更加激发了渔鼓戏剧团排练与演出的积极性,更加热切地投入到渔鼓戏事业中去,自身艺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推动了渔鼓戏艺术价值与社会效益的提升,实现了一个“非遗”剧种与一个剧团的互救共赢。

    “文化遗产与市场脱节,是当前很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窘境,很多文化遗产虽然采取了保护措施,但是始终还是躺在书本里、拷在光盘里、搁在展厅里,不能进入市场,接受市场的洗礼与选择,仅靠政府和一些公益组织的保护,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而沾化渔鼓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渔鼓戏市场繁荣之时,就是渔鼓戏事业兴盛之日。”省文化厅一位负责人说。【原标题:沾化渔鼓戏的“命运交响曲”】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04-2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