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开封

河南墜子:昔日“文藝輕騎兵”面臨窘境

2013/4/12 11:30:01 点击数: 【字体:


    河南墜子是中國曲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有著濃郁的河南地方特色和鮮明的中原民族風格,唱腔優美動聽,雅俗共賞,流行于全國大部分地區,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和歡迎。11月3日,“河南墜子發源地––開封”授牌儀式在東京藝術中心隆重舉行,開封被確認為河南墜子的故鄉。能夠獲此殊榮,對于開封曲藝界特別是從事河南墜子的藝人們來說,是一件無比欣慰的事,這也再次為開封厚重、輝煌的曲藝文化增添了一道亮色。為什麼說河南墜子起源于開封,她經歷了怎樣的繁榮,目前又面臨著怎樣的窘境?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惠家胡同里的墜子“俱樂部”
      
    11月21日下午,順著幽深曲折的胡同小道,記者來到了惠家胡同30號。
     
   “二十七八月黑頭,誰見過沒過門兒的女婿去偷石榴”,還沒走進小院,優美動聽的唱腔伴隨著絲絲切切的弦聲早已飛進記者耳中。順著聲音走進一間小屋,映入眼簾的是十幾位老人即興吹拉彈唱、自娛自樂的熱鬧場景。站在屋子正中間唱得正起勁兒的是一位50歲開外的婦女,只見她左手拿著簡板“啪啪”地拍著,右手表演著動作。坐在她旁邊拉弦的是一位頭發眉毛都已斑白的老大爺,他一手拉著弓子,一手拿著墜胡,腳上還隨著弦聲有節奏地踩著木魚兒。屋子一邊並排坐著幾位老人,他們仰著頭專注地聽著,間或交換幾句看法,碰上精彩之處,便毫不吝嗇地送出掌聲。
      
   一段唱完,弦聲一轉,兩個70多歲的老太太迫不及待地拿起簡板走到場地中間對唱起來。其中一位留著短發、干凈利索的老太太張口即來:“你輕易不來俺家院,你來俺家弄啥哩?”另一位帶著灰帽子、穿著深紅色毛衣的老太太接道:“我來不為別的事,來向三嫂借東西。”……兩人一唱一和,形象的動作,精彩的唱詞,幽默的唱腔,贏來了熱烈的掌聲。
     
   這十幾位唱墜子的老藝人,每周五下午都來這里聚會,這間房就是他們的墜子“俱樂部”。唱《偷石榴》的叫康秀花,今年56歲,是這批藝人中最年輕的;對唱中先唱者王紅寶老師,當年在相國寺唱大書;接唱的是已75歲的喬中秀老師,家中三代都會唱墜子;拉弦的老人叫楊慈生,不僅會拉墜子弦,還會拉豫劇弦。
      
   墜子“俱樂部”還有幾位常客,戴著絲帽拄著拐杖的是劉銀鳳老師,今年83歲,是“俱樂部”中年齡最大的成員;77歲的李愛蓮老師,11歲開始學唱墜子,拿手戲是唱小段;還有長相富態的高永紅老師,墜子世家,其丈夫王元倫是我市已故著名曲藝家。
墜子起源地:開封城東招討營
      
   墜子弦產生于清道光初期。許昌市的一位河南墜子老藝人1963年曾指出,墜子弦是開封城東招討營喬治山首創。老藝人高永紅的丈夫,開封市曲藝家協會原主席、河南著名曲藝家王元倫曾于1986年前后多次到該地考察,証實喬治山確有其人。
     
   喬治山是東討營小喬莊人(該莊已被黃河水沖沒),小名水,生于清嘉慶年間。喬治山小時隨師在開封唱三弦,夜里沒事,便用馬尾做個弓子在三弦上拉著玩兒,師傅見了就吵,不讓他拉,師傅一出去,他又安上了弓子拉,慢慢地拉出了字,感到很好聽。以后出師了,他便不彈了,拉著唱,唱啥拉啥,很受觀眾歡迎。他常唱《玉虎墜》,大家就稱他是唱墜子的。“墜子”之稱,實名“墜字”,即“用來墜音的”,也就是藝人們常說的“托腔墜字”,拉的弦就叫“墜字弦”。“字”“子”同音,后來便成了這一演唱形式的稱謂––河南墜子。
     
   據記載,王元倫在所著《河南墜子探源》中談到了早期墜子弦的弦弓前端都有個缺口的情況。他說:“喬治山用馬尾(弓)在三弦上拉著玩,馬尾(弓)需換上換下很不方便,他就想了個辦法,將弓子前端鋸了個缺口,久而久之,成為習慣,所以一般老藝人的墜胡弓子皆有缺口。我現在用的弓子依然有缺口,這是我父親(即王禮仲)留下來的。”這進一步証實,墜子弦由喬治山首創,起源于開封。
                  
   相國寺演藝場:墜子戲場場爆滿
     
   河南墜子在開封誕生之后,很快傳入安徽穎(今阜陽)、亳(今亳州)二州。光緒年間,河南省內的墜子繼續向豫中和豫東南發展,不少三弦書、道情藝人加入墜子隊伍,此時,河南墜子已進入大城市演唱並傳藝。民國之后,河南墜子已在全省大部地區流傳,無論城市碼頭或集鎮廟會,墜子書棚隨處可見。
     
   作為河南墜子發源地的開封,民國之后墜子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招討營周圍先后出現了幾十位著名墜子藝人,開封相國寺演藝場更成了省內外墜子藝人的聚集地。據資料記載,民國元年(1912年)開封相國寺兩殿前,墜子、道情書棚有10余座。民國3年(1914年),河南墜子女藝人又在開封相國寺登台亮相,從而使河南墜子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在慧家胡同墜子“俱樂部”,李愛蓮提起當年唱墜子時的盛況,十分激動:“上世紀50年代的相國寺是一個自由的演藝場,很多民間藝人都匯集在那里,拉洋皮的,玩木偶的,唱戲的,唱墜子的,唱大麻戲的,演雙簧的,說相聲的,十分熱鬧。我們當時在相國寺的書棚里唱墜子,很受歡迎。只要我們一開唱,聽的人馬上就圍過來,里三層外三層的,唱到精彩處,現場叫好聲、掌聲響成一片。”
     
   王紅寶老師回憶說:“當時外地人來開封,相國寺是必來之處。他們覺得如果不來相國寺就好像沒來過開封一樣。我們先在書棚里唱,后來有了專門的曲藝廳,我們在里面每天演出好幾場,場場爆滿。”
                 
    解放后,墜子成了“文藝輕騎兵”
      
    河南墜子樂器簡單,演員演唱時一般化簡妝,甚至不化妝,宣傳起來十分方便,與相聲、快板等曲藝形式被稱為“文藝輕騎兵”,對宣傳起過很大的作用。1951年,高永紅老師和幾個墜子藝人做過抗美援朝的宣傳動員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李愛蓮老師1951年、1952年分別到尉氏縣做過宣傳。“解放后,墜子界提倡說新唱新,宣傳黨的新政策,我那次去尉氏宣傳的就是新段子,像歌唱新社會、蘇聯友好等內容在我們的段子中都有體現。我們當時到農村去宣傳十分受歡迎,每次演出看的人都很多,人們情緒也很高,宣傳效果十分好。”當時墜子藝人外出宣傳的現象十分普遍,河南墜子對當時的宣傳工作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老藝人所剩無幾
      
   “文革”期間,墜子界實行了“老戲禁演”政策,很多傳統段子禁演,只能唱“樣板戲”和新段子。一些老藝人不能適應,紛紛轉行,河南墜子的有生力量遭到一次削弱。后來隨著轉行、下放、接受再教育等活動的開展,從事河南墜子的藝人們分批分次被分到了各個工廠,專業藝人從此沒有了。1972年,因為相國寺要蓋商場,曲藝廳被拆,河南墜子失去了正式的演出場所。“以前有曲藝廳的時候,外地藝人們經常來聯系演出,既可以掙錢,又可以與我們切磋技藝,共同進步。曲藝廳被拆后,外地藝人們想來也不能來了,開封的河南墜子藝人也失去了演出陣地。”楊慈生不無遺憾地對記者說。
     
   “現在開封的河南墜子再也沒有以前那樣繁盛了,藝人們也僅剩我們這十幾個老人了!”老藝人們感嘆道。
     
    這十幾位僅存的老藝人雖然每周都去聚會,但基本上是出于對墜子的熱愛而自娛自樂,他們最遺憾的事情就是沒有更年輕的墜子傳人。
     
   老藝人們告訴記者,鄭州的宋愛華、天津的曹元珠都已經辦起了學習班,專門教年輕人學墜子。“我們也很想辦學習班,可沒有演出陣地又沒有組織,難啊!”老藝人這樣說。
                 
    保護   亟待傳承與創新
      
   談起這次“河南墜子發源地––開封”授牌儀式,老藝人們感慨萬端。“河南墜子發源地的牌子能夠落地開封,我們老藝人都感到特別的光榮和高興。”楊慈生老人向記者說道。提起丈夫王元倫,高永紅說他曾經對墜子的發源做過實地考察,對河南墜子的研究也頗有造詣:“他生前最大的心願就是使河南墜子發揚光大。要是他能親眼看到授牌儀式不知道該有多高興。”
      
   談到墜子在開封的發展困境,市文化局副局長葛艷麗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影、電視、演唱會等娛樂方式越來越多,這就使河南墜子的市場空間越來越狹小。今后河南墜子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傳承與創新,使之更適合當代市場需要和群眾的審美需求。河南墜子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首先要盡力爭取國家和省里的支持、幫助,將河南墜子納入系統保護。其次要制訂出具體的保護、弘揚、傳承方案,將老藝人的精彩段子錄音錄像,通過老藝人寫回憶錄等方式保存資料,通過辦學習班,將精彩段子傳承下去。” (王紅利)(來源:開封綱)【原标题:河南墜子:昔日“文藝輕騎兵”面臨窘境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2008-12-0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