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赵鉴钺先生的隶书以及数十年间其隶书风格之变,像我们这些关注书法的人,是相当熟悉的。早年,他的隶书作品娟秀、清奇、典雅,随着他研究的深入以及审美取向的变化,他的隶书用笔变化复杂起来,线条和笔墨语言更加丰富,变得厚实而犀利、浑厚而奇逸。
与其隶书风格之变所不同的是鉴钺先生的行书。我一直觉得,赵先生的行书一直走着一条比较雅气的路子,并把过去娟秀清奇的风格日渐演绎得温润而蕴藉,内涵更加丰富。就如同那清冽而甘爽的佳酿,窖藏得久了,就变得醇厚而温婉。
因为多次在国家级大展中获奖的都是隶书,所以很多人认为赵先生只擅长隶书,殊不知对于行草的学习,在他的书法生涯中从未间断过。自《圣教序》入手,到《十七帖》、《书谱》以及米芾、黄道周、王铎、谢无量、张大千、黄宾虹等诸家的行草书,他都下了很大工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临习。我见过赵先生的不少行书作品,可以说,上世纪90年代,他的行书作品已经十分成熟了,其中“二王”的笔法要多些,用笔干干净净,很爽快,洋溢着一种朝气蓬勃的气息。
1998年,赵鉴钺先生调到开封书画院工作,成为职业书画家。那时候赵先生40多岁,在艺术上正是思维活跃的时候,站在职业艺术家的高度,他所关注和思索的又多起来。我记得那两年和他接触,他经常为自己的艺术往哪个方向走而苦恼。我觉得这种苦恼恐怕好多艺术家都经历过,相反,那些往往看着自己作品沾沾自喜挑不出一点儿毛病者,怕是难以找到明天的出路。
2000年,赵先生的书法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包括他的行书。他将自己最喜欢而且反复学习过的三大家徐生翁、谢无量、黄宾虹的行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据个人喜好,最终选定了谢无量的行草书,开始在谢无量书风上下大工夫。赵先生做事极其认真严谨,随着日渐深入的临习和研究,他对谢无量的书法有了十分深刻的领悟,并撰写了万余字的研究文章:《笔挟元气唱大风——学者型书家谢无量论》,刊登在《书法》上。沉浸在谢无量的世界里,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赵先生慢慢找到了自己行书艺术新的语言符号。四五年间,他的行书明显较原来含蓄蕴藉,笔法和结构因更加丰富而显得多姿多彩。
书如其人,赵先生为人处世认真严谨,戏弄的笔墨在他的作品中是找不到半点儿的,但这似乎使作品中缺少了一点儿灵动、奔放或者潇洒的意味。为了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行书艺术语言,他又重新深入研究大朴大雅的黄宾虹行书。黄宾虹的书法具有浓浓的金石趣味,充满理性光辉,但用笔和用墨灵动而随意,冲淡平和。
一晃又是若干年,对黄宾虹行书的研究,无疑使赵先生的行书艺术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些更加丰富的艺术语言和醇厚如老酒一般的圆融之气,从赵先生近几年的行书作品中是不难看出的。张德卿【原标题:书藏雅韵 醇厚温婉——读赵鉴钺先生行书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