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开封

老渔戏浪 小棹携歌 ——走近著名书画家王冷石

2012/6/7 17:44:32 点击数: 【字体:

 
   
   
    题目是从王冷石一幅得意的自作联书法作品中得来的。
   
    老渔戏浪,小棹携歌。内容描述的当然是很有诗意的场景。中原的古老河流溱洧二水,在古老的洧川大地汇集成的双洎河,像一条银蛇,先弯进洧川西北又从洧川西绕道到南边,然后弯弯曲曲地向东南流去。
   
    王冷石就出生在洧川双洎河畔,原名王胜利的他,字上步,以笔名行世。号“荷间渔父”、“醉荷堂”、“洧水老渔”,曾署“一笑草堂主人”等等。
   
    这段河段古称“曲洧”。在王冷石的记忆中,曲洧宽宽的河床,两岸依依的垂柳,弯道里有蒹葭阵阵、蓼荻苍苍;沙汀隐现、水鸟翔集;鸡犬相闻、樯影往还。当太阳走进双洎河时,反照的霞光把曲洧映成了人间仙景:河面上渔歌唱晚,浣衣女子挽足捣衣,少男少女在河边嬉戏。在古老的《诗经》里,《溱洧》描写的就是双洎河两岸真实的民俗民风。
   
    或许是因了古老的底蕴和水的灵性,洧川这方土地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不必翻弄那些青灯里的黄卷,仅现当代,号称“响八县”的豫剧唐派宗师唐喜成先生是洧川人,唱《七品芝麻官》的牛得草是洧川人,当代被称为“梅花王”的画梅大家王成喜先生也是洧川人。
   
    冷石在《小窗闲话》里曾经描述过儿时的美好:“童稚无赖,尝捉鱼虾于溪湾蓼渚,捕金蝉于柳岸沙堤。濠边烧豆,瓜棚听鬼……”我一直相信一种说法,从事文艺的人一直是在怀着童年的幻想和冲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之所以喜欢写故乡和童年,是出于回归真善美,一旦回归童年和故乡,在他们的目光下,就如作家描述的那样:“一只蝴蝶就是一只凤凰,一朵轻云就是一条阿拉伯飞毯,一眼井就是一口聚宝盆,一个草垛就是一座‘太阳山’……”冷石有一草书自作诗《渔父》:“乱云着金日影余,洧水以北小塘西。尘满面,风满衣,浑看芦花忘钓鱼。”他对此解释说:“洧水,就是双洎河;渔父者,渔夫也,指本人而已。” 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他骨子里对故乡原始的眷恋和亲近,以及曾经得到的几多熏陶和造化。
   
    冷石的父亲王化有是闻名乡里的书画家。受父亲的影响,冷石四五岁便爱在墙头、屋角涂鸦儿戏。这应该是一个决定性的开端。 
   
    人的起点往往就昭示了他的方向性。
    
   
   
    冷石,与他交往的人都喜欢这样称呼他。
   
    冷石不是一块石头,而是一个人,一个古道热肠、有爱、有思想执着于金石书画的人。我一直没有问他为什么要有这么一个名字。
   
    每观冷石的书画,心灵都会莫名的震动。相对于书画界,我时常喜欢从另外的角度来观察。
  
    “案头纸墨了无声,底信丹青信手成,浮生回首怜傲骨,卅年风雨廿年灯。”这是冷石昔年岭南客中的一首答客诗。原诗有小序,大意是游人观看冷石作画,见他下笔如扫,顷刻即就。问他画画有什么难,冷石愕然,不能作答。是夜无眠赋此四句作答。朴素深沉的自语中,道出了他艺术道路上的探索与艰辛。
   
    冷石早年曾到高天厚土的大西北参军戍边。部队训练之余,他依然画不离手,常常口袋里装的是小画本,身上背的是大画夹。部队首长发现他的爱好后,把他调到了宣传机关从事专业创作。3年间,他阅读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化典籍。期间又参加了北大古文函授学习,重点学习声律及古文,读书好古以至于成为他多年的习惯延习至今。3年部队生活和黄土高原的沧桑厚土,悄然滋养着王冷石年轻的艺术心灵,使他多年以后的艺术创作始终有一种朴素浑穆的厚重感。复员以后,冷石工作之余,始终不懈地在艺术的道路上探索跋涉。
   
    他认为,中国书法的一撇一捺都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它蕴含着文人的情感和修养,体现着东方人天人合一的审美和意境。书法艺术就与人的品格性情有了直接的关系,书法的美就不仅在于其外在的形态,更在于其内在的神韵,即它所传达的情趣、学养、品性、胸襟、抱负等精神内涵。他喜欢老庄,为老庄的大美无言,复归于婴的审美理念所折服。为此,他读书走路广泛涉猎,在风花雪月、江河湖海之间寻觅大自然那令人叹服的大美。好诗文、词赋,书法工诸体,秦汉碑版、晋唐尺牍朝夕研习,宋明法帖日夜浸淫。早年对分书章草情有独钟,近年好狂草大幅,颠张醉素,往往沉醉。尤其对宋之苏、黄;明之祝枝山、傅山、虚谷;清之八大、王铎、蒲华、郑板桥用功最深。近代吴昌硕、齐白石、于右任也无不感染和滋润着冷石的书法取向。在他的眼里,江河湖海、花草鸟兽都是笔墨,自然万物也尽是构图和线条,已然分不清是书是画,这大概就是艺术家终年累月在其状态,浸淫濡染,物我两忘而了然心化。生活于自然常年渗化,才能开胸襟、藏万汇,厚积薄发。
   
    梅花香自苦寒来。
   
    1998年,他以一幅传统功底深厚、艺术风格鲜明的八尺章草,获得中国文联、中国书协首次举办的首届中国书法“兰亭新人奖”银奖(金奖空缺),和其他3位获奖者并称“兰亭四杰”。在中国美术馆正厅,中国书协原主席沈鹏先生亲自为他颁奖。沈鹏评价王冷石的书法“用笔生辣,结体宽博,以八尺巨制创作,使简约秀丽的章草增加了新的气象,很厚重,很大气”。文化部原部长副高占祥先生欣然拿出自己刚出版的摄影集,亲笔签名赠于王冷石。获奖作品被中国文联收藏。
    
    1999年,中国文联授予他“全国百位杰出青年书画家” 称号。同年,应文化部、中国文联邀请赴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老将军、老红军现场献礼。
   
    书画艺术离不开人生感悟和自然熏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王冷石每年都抽出时间,孤身一人,背起画夹、行囊,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探寻感受大自然的大美与精微。丝绸之路、塞北江南、三山五岳,大都留下了他跋涉的足迹。
   
    200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当代美术家王冷石》个人画集。
   
    2008年,文化部中国文化促进会、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联合主办了“黑象心迹”当代实力派中青年书画家八家邀请展,王冷石赫然在列。展览期间,王冷石参展的数十幅书画作品,以其深入传统、语言风格独特的气象,受到了书画界同仁的普遍认同。
  
    近年来,王冷石的国画作品多次入选国家及国际重大学术展览。国画作品入选第三、第四届北京水墨画双年展、获得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水乡杯”全国水墨画大展优秀奖(最高奖)、获得第二十届加拿大国际水墨画展金奖等。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的书法作品几乎入选所有中国书协举办的各类重大学术展览并屡获大奖,他还应邀出席“兰亭42贤”书法雅集活动、建国55周年全国文艺界茶话会。作品先后被天安门城楼管理处、钓鱼台国宾馆、中国文联艺术中心及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馆等艺术机构收藏,在全国几十处名山碑林刻石。他本人被《香港大公报》、《凤凰周刊》、《中国书法》、《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等报刊多次专题推介,和国内外几十家画廊、艺术机构签约,作品多次成功拍卖。
       
    三
   
    观冷石的国画,表现形式以水墨居多,多写荷花,兼擅蒲荻秋蓼、征雁、沙鸥、野凫 野卉,偶尔亦作兰竹山水,莫不生辣老成,真气逼仄,冷逸爽峻中自有一片宁静。这也符合中国的人文传统,同时也是中国文人画理想的寄托。
   
    中国画是写意的艺术,立意为无上宗法。讲笔墨,讲气韵,讲构图,尤注重表现画家的心灵感悟。所谓我替花传神,花为我代言。荷花卓尔绝俗,清丽冷艳的绰约风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品质,是历来人们寓意为纯洁、高雅的精神象征,是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创作的不朽课题。
   
    似乎从有了中国画之日,便有了关于荷花的各种题材创作。因画荷而成就自己艺术高峰的画家不在少数:南宋画院吴炳画有《出水芙蓉》,明末画家张子政则有《芙蓉鸳鸯图》;现代画家谢稚柳则以《荷雀图》成就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张大千更是“荷痴”,他的荷花作品传世颇多,他常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 。 
   
    然而,“画鬼易,画人难”,正如张大千说的那样:“画荷,最易也最难。易者是容易入手,难者是难得神韵。”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艳而不俗,香远益清,是花中的翩翩君子。其形态并不复杂,但是想表现出特有的韵致和精神,却并非易事,尤其难在脱俗。
   
    八大所画荷花,纯以水墨为之,简洁空灵,章法奇特,笔墨精粹。齐白石笔下的荷花,大气醇厚,阔笔纵横,浓墨重彩,浑然天成,独创一格。张大千画荷,工写兼擅,其风格清丽飘逸,超凡脱俗。为了画好荷花,冷石不停地从前人优秀的绘画作品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并从传统 “走进” 荷塘,使自己的创作始终有一种清净之气。对传统的深入挖掘和对自然造化的深刻体验,是冷石创作的灵感源泉。在传统与自我之间,他始终在构建自家的笔墨程式,千万次往返于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既醉心于八大的高古冷逸与简洁,又热衷于白石老人的博大与精微,以及特有的山林气和书卷气。蒲华的自由恣肆以及无意于佳甚至是不修边幅的个性舒展,板桥的奇伟与峻拔,大千的浪漫,潘天寿、李苦禅的雄强与霸悍,他无不悉心体会,广加临摹。从而融汇于心,发之于笔端,殷勤构建着自己的水墨世界和艺术语言。
  
    王冷石所画的荷花,和一般画家的荷花也有着很大的不同。冷石多采用大开大阖、上下纵横,大疏大密的布局,无论画面是简是繁,看似无意处却十分注意点、线、面的布局,将实处处理成大的团块,使之与空白处形成较强的对比,层次丰富,墨韵多变,突出主体。他画的荷花简洁雅致,风骨犹存,通过水墨意蕴的丰富变化来表现光影流变,暗合着天人合一的和谐清韵。
  
    冷石之荷,风姿绰约,暗香犹存,令人惊喜。那些让人看了心生感动的荷花,开得那么绚烂,那么安静,诉说着一种不可言传的美。冷石笔下的荷花,明显地带有了一些禅意,他是怀了如参佛相般的敬畏和信徒般的虔诚去重塑他心中的圣花——莲花。那清雅隽永的风神正是从那田田荷叶、枝枝或露或藏花朵上荡漾出来,仿佛秋水佳人,宛如置身于洪荒野渚,抬望眼;一枝白莲随风摇曳,恰似美目斜眄,佳人出浴……
     
    “我理想中的精神家园,一定是小溪村舍、茅屋竹床。不必名花,乱荻老荷、野草杂树就够了。”可见,这是他儿时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烙印和对灵魂原始的寄托。我相信,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有选择地吸收传统及当代艺术的精华,以澄明的心境倾听自然,把生命和激情注入笔端,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冷石做到了。他偶然也会为自己探索的方向而欣慰,除去对艺术固有的执著和追求不说,即便对人、对生活,对生活中的种种风风雨雨,他也总是那样从容和淡定。
   
     冷石说,等再经过一些沉淀和积累,他会在适当的时候作一次检阅和展示。他说:“书画技微,其用也宏。”我想那将是他艺术生命的另一种涅槃。【原标题:老渔戏浪 小棹携歌 ——走近著名书画家王冷石】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王冷石书画艺术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