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芬,河南第一个刺绣“工美大师”。年过古稀的她,慈眉善目,她“国保”级的双手保养得并不好,圆胖的手指,蓄了短短的指甲。坐在开封西区自家客厅里,她为我示范绣艺时,那双手就完全不一样了。
一根细细的蚕丝线,杜秀芬用指甲轻轻一劈,一分二,再劈为四,再劈为八,一直劈成四十多股线,最细时可劈成四十八分之一,令人眼花缭乱。杜秀芬的绣花针装在一支眼药膏大小的针筒里,共分12号。我用大拇指和食指拈起最细的12号针,两头只露了个头尾。还有绣线,从B1到B1440,有1440种变化极微妙的不同色彩。这些就是杜秀芬的武器了。
杜秀芬家的阳台上架着长长的绣架,正在绣制的是一幅《清明上河图》。她23岁时,参与第一幅《清明上河图》的绣制,这是她毕生难忘的经历。从23岁到71岁,她一直没有丢下绣花针,因用眼过度,38岁就带上了老花镜,此后度数不断加深。“她是汴绣界令人尊重的老大姐,第一个获得‘河南省刺绣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我搞汴绣针法研究时,实物也是她绣制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开封汴绣元老级人物王少卿先生说。
1990年,到北京参加亚运会的文莱亲王,在亚运会购物中心看到汴绣精品《百骏图》,百骏百态,或奔驰,或嬉戏,或舔驹,或涉渡,亲王被打动了,当即萌发了要为其哥哥——文莱国王绣一幅肖像的念头。
当时,开封汴绣厂把活接了下来,请已退休的杜秀芬出山,专门绣国王的面部。杜秀芬说:“我戴着300度的眼镜,每天工作八小时,一个面部绣了三个半月。头像用了上百种线色,一根针里穿三色线四色线,像油画调色一样,把颜色调出来再绣。”
由三位最优秀的美术设计师设计、十六位最优秀的绣工完成的这幅作品,创造了单幅汴绣成交最高金额6万美元,同时也开创了汴绣人物肖像走向世界的先例。之后,汴绣创作了多幅人物肖像。
杜秀芬自言,绣得最难的作品是“三异绣”。“三异绣”是双面绣的一种,其特点是正反两面人物不同花色不同图案不同。
杜秀芬40岁时,花费半年时间绣了一幅“三异绣碧波仙子”,在薄如纸的透光单面纱上,一面是活蹦乱跳的大鲤鱼,一面是婀娜多姿的美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