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前,于姓的繁衍主要在河南境内,秦汉时期,才开始向周边播迁。
如今,山东、东北三省于姓人口最多,而在河南省内,于姓人口较为集中的是开封通许。于姓的起源地沁阳如今于姓族人已经很少了。
河南商报记者 李江瑞
迁徙路线
于姓先在河南,秦汉时开始外迁
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迁,是在今焦作沁阳北部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于氏文化研究会主要负责人于敏欣说,邘国灭亡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于姓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内,播迁也以河南境内为主。
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向周边播迁,往北迁的去了山西、河北,往东迁的到了安徽、山东,往西迁的则去了陕西、甘肃。在此期间于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其中,东迁进入山东的于姓最为兴旺。
但于姓真正走向全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军阀长期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很多于姓族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南迁到东南广大地区。
著名的“五胡乱华”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也让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因此,南方一些地区目前也有于姓后人聚居地。
人口分布
清代开始,山东的于姓人最多
当代,于姓人以山东省最多,约占于姓人口的25%。于敏欣介绍,其原因除了秦汉时期于姓人东迁外,还与明代山西人口大举外迁也有关系。
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多省人口锐减,山西位置优越,所受影响不大,人丁繁盛。明王朝建立后,朝廷施行了人口迁移政策,而山西于姓也是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族人分别迁到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清代,除了河南、河北,山东的于姓人就尤其多了。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之迁往黑龙江。
于姓的子孙,几千年中一直活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古时外族改为于姓的情况也有不少,比如鲜卑族人恢复于姓,汉朝匈奴人的于氏,北魏西域于阗国人的于氏,清朝满洲八旗姓尼玛哈氏部落等。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也逐渐同化成汉族。
明朝以后,于姓发展稳定,尤其在山东和东北繁衍最盛,最终成为今天典型的北方姓氏。
于氏后人
通许六营于氏,人丁兴旺
于姓是个典型的北方姓氏。居住在祖根地河南的于姓族人,分布在沁阳、济源、通许、尉氏、杞县、西峡、方城等27个市、县,通许县较多。而于姓发祥地沁阳,于姓族人已经不多。
在通许县的档案馆内,有一册《于氏族谱》,上面记载,六营于氏的始祖是从陇西(今甘肃东部)几番辗转之后迁过来的。明、清以来,六营于氏人丁比较兴旺,但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
于敏欣介绍,比如北京于家胡同、扶沟县于庄、山东东明县于庄、河北于家村等,这些村庄的于姓最早都是从通许县六营村迁去的。
于姓名人
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
于氏家训以清代于成龙的《治家规范》最为著名,主张把“孝”道当作行为的根本,进而提出了“居家勤俭,不可奢靡,待人宜谦,不可骄傲”、“立身贵高,不可同流合污”、“心存正直,天知神敬;心存欺诈,鬼祸灾生”等处世之道。
于姓多志士能臣,以于谦和于成龙最为有名。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史书记载,他生活的时代朝政腐败,宦官王振以权谋私,巡抚于谦每次进京,总不带任何礼品。同僚劝他时,他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于是,“两袖清风”的成语便广为流传。
清代名臣于成龙政绩卓著,廉洁刻苦,深得百姓爱戴,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合州知州,却连赴任的路资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