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焦作 >> 历史传说 >> 姓氏文化 >> 浏览焦作

博爱的姓氏来源

2013/9/24 8:48:13 点击数: 【字体:

 
    博爱县的姓氏来源有原有姓氏和外迁姓氏两种。原有的姓氏为元朝以前的老户,其数甚少,大多数的姓氏都是从外地迁来的。

    历史上迁来的姓氏,规模较大的有四次。第一次始于元朝。元统一中国后,命其士兵解甲归田,屯田垦荒务农。当时,久经战乱的博爱一带地广人稀,但耕作条件较好,一部分士兵就在此安家落户。这些落户的士兵大多是回族群众,在清化西关和大省庄(即今大辛庄)等地。

    第二次大规模移民是在明洪武年间,怀庆地区兵乱蝗疫频繁,百姓非亡即逃,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朱元璋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实施移民屯田的战略决策,从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怀(即怀庆府)。凡移来之民,每户给15亩耕田、2亩菜地,有余力者不限。同时,还免三年徭役。因此,百姓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极快。数十年之后,即成大族,诸如下水磨及许良的贺姓、皂角树的张姓、上庄的刘姓、陈范村及唐庄的窦姓、寨卜昌的王姓、马营及清化十街的杜姓、苏家作的毋姓、杨庄的杨姓、和庄的和姓、汉高城及玄坦庙的葛姓、小底的吴姓等,均是当时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而来的。

    第三次移民是明永乐年间,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直取南京,途经河北、河南等地,受到政府军阻击,反复拉锯作战达四年之久,中原地区百姓逃亡较多,朱棣继位后两次从山西和河北大明府移民于怀。诸如西关的唐姓和袁姓,都是当时从大明府移来的。

    第四次移民是1949年,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后,傅作义部队经过整编,部分官兵要求返乡为农,有些无家可归或不愿回原籍的,经过政府统一安排,一部分官兵到博爱县王堡、磨头、十里店、大屯、小屯等村落户。

    此外,还有一些姓氏,因祖上在河内(今焦作一带)做官留存下来。如阳邑的程氏,原是程颢的后裔,因程做官于怀,在怀庆城落户,后由怀庆城迁到了阳邑。北石涧的李姓,原籍是山西省陵川县人,元朝末年,李氏任怀庆府推官,其眷属落户北石涧村。张茹集的皇甫复姓,原籍是安定人,也因祖上做官于河内,恋此土而留居。也有一些姓氏,是因祖上在此经商而落户的。如清化四街的毋姓、马姓、崔姓等,马姓原来是长垣县人,因在城内开饭店,与当地联姻而落户于此。崔姓是河北人,在清化城开颜料铺,其子女均落户于此。

    据民间传说,明以后,博爱的原有姓氏发展很慢,新移来的姓氏则发展很快,博爱姓氏分布的突出特点就是以大家族姓氏高度集中。博爱的许多村庄往往大户姓氏只有一两个,其余杂姓人口极少。如上庄村,原来叫秦家口,不过只是有几家姓秦的,洪武年间,刘姓从山西迁来,一族三门,住在秦家口北,名曰小上庄。几十年后,刘姓繁衍很快,使小上庄与秦家口连接,因而改名上庄。又如陈范村,元朝以前的老姓只有郭、原两家。洪武年间,窦姓兄弟有仁、有义从山西沁水迁来,繁衍甚快,而原、郭二姓发展很慢,窦姓家族达数百家。像这样的大家族的形成,在博爱很多。前文第二次大规模移民中已经提到。只是在解放以后,人口流动较大,大家族聚居的情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城镇地方变化更大,多姓氏杂居的情况便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根在中原博爱县站 2011-7-2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