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焦作 >> 秀美山水 >> 焦作地理 >> 浏览焦作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地理河南-神奇的铁胎铜面碑

2013/10/25 16:31:42 点击数: 【字体:

    
    公元1723年,大清雍正元年,刚刚登基的雍正皇帝从国库里拿出288万两白银(史载,雍正元年,国库仅存白银800万两,288万两白银是大清国库一年的收入),仿造北京的故宫,在焦作武陟的黄河岸边建造了嘉应观。

    从神奇的铁胎铜面碑到罕见的齐缝墙,再到鸟虫不进的大殿,285年来,嘉应观留给了后人太多的难解之谜……

    ●雍正调拨288万两白银修造嘉应观

    嘉应观位于武陟县城东南13公里处的黄河北岸。

    史载,康熙六十年至雍正元年,黄河在武陟的詹店等处决口,洪水淹没了新乡、彰德(今河南安阳)、卫辉,经卫河入海河,直逼京畿津门,严重威胁大清江山。

    朝野大震,四皇子雍亲王奉旨督办武陟河工,亲临武陟筑坝堵口。雍亲王成了后来的雍正皇帝。他登基不久,就从国库里调拨了288万两白银修建了一座占地 981亩的淮黄诸河龙王庙。同时,这也是集宫(行宫)、庙(供奉龙王和全国唯一祭祀历代治河功臣的地方)、衙署(雍正之后的河道衙署一直设在嘉应观)为一体的清代官式建筑。

    这个历代花钱最多、规格最高、建筑最雄伟的龙王庙在雍正三年二月建成,雍正皇帝钦赐御制匾额,定名为——嘉应观。

    嘉应观的镇观之宝,是位于前院正中的一通大铜碑,铜碑之上是一个伞形圆顶六角重檐式建筑——御碑亭,顶上覆盖着褚黄色的琉璃瓦,非常像清朝皇帝的皇冠。

    大铜碑高4.3米、宽0.95米、厚0.24米,碑文记载修建嘉应观的初衷是祭龙王、防水患、保社稷、固江山,400多字的碑文由雍正皇帝撰文书丹,盖有“雍正御笔之玺”,这是雍正皇帝留在民间罕见的笔迹之一,有着很高的文物价值。

     ●铜面如何包裹铁胎成难解之谜

    专家证实,嘉应观的铜碑之高大、皇帝书文印之清晰,在全国为数不多的铜碑中堪称冠首,但嘉应观铜碑怪异之处在于,它并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铜碑,而是一个铁胎铜面碑。

    相传,雍正二年九月初二,当这通大铜碑完成铸造,正在进行立碑仪式时,艳阳高照的天空突现电闪雷鸣,闪电直接劈中了碑身,于是在碑的一侧,裂开了宽约1厘米、长约10厘米的缝,从这条缝人们可以清晰地看见,铜碑的里面,竟然是厚厚的铁胎。大量的铜竟然被贪污了,皇帝震怒,工匠被斩。

    嘉应观文物管理所所长冯新红是一名古钱币收藏爱好者。他说,清朝的钱币铸造主要靠的是铜,因此铜是当时国家专控的一种金属,铸碑的工匠贪污了铜被杀头,却留下一个无法破解的谜团——迄今为止,铁和铜熔点和凝固点、膨胀系数大大不同,1991年国家冶金部四个研究所的专家鉴定后一直认为,即使是现代技术都不易让铜面包裹铁胎。

    冯新红不认为是闪电劈裂了铁胎铜面碑而泄露了天机,碑身开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热胀冷缩,铁和铜的熔点本身就不一样,内外导电传热不是一体的,天气猛一转凉,铁胎和铜面就分裂开来形成了裂缝。

    冯新红说,还有一种可能,嘉应观所处的位置正好在一条地震带上,当时发生了地震,强大的外力作用让熔点本不相同的碑身裂开了。

    因为裂了一条缝,铁胎铜面碑自身的压力被释放出来,此后的200多年未再裂过,但当时的工匠究竟运用什么样的技术造成了这样一个碑?这成了谜。

    ●中大殿难道藏有避尘珠?

    嘉应观的另一个难解之谜是它的中大殿,两百多年来,即便是在兵荒马乱无人看护的时候,这个大殿也不结蜘蛛网,不落灰尘,连鸟虫都不进。

    传说,这是因为殿内藏有避尘珠,但避尘珠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谁也不知道。嘉应观文物管理所所长冯新红的父亲是上一任的嘉应观文物管理所所长,父子俩在半个多世纪里主持了嘉应观的多次维修,但都没有发现避尘珠。

    冯新红的说法是,中大殿鸟虫不进的秘密,很可能是因为殿中龙凤图所用的涂料,也许这些涂料中含有某种杀虫剂,其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让鸟虫都避而远之。

    除了彩绘的涂料作用外,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中大殿所用的木材,这些木材都是从南方通过水路运来的香樟木,具有防鸟虫的作用。再通俗一点说,卫生球所用的材料就是取自香樟木,其所散发出的气味让蚊子苍蝇和野蝙蝠都不敢来。

    而不落灰尘的原因,冯新红认为,中大殿高约15米,地面和屋顶之间是一个藻井(这里的藻井就是指绘有龙凤图的天花板),没有鸟虫可以卧的地方,灰尘根本飘浮不到屋顶上,所以中大殿不落灰尘比较好解释。

    ●两百多年前“齐缝墙”能防震吗?

    嘉应观的禹王阁是个高18米的两层楼,两百多年来,这个位于地震带上的建筑经历多次地震一直屹立不倒,冯新红认为,这应归功于其具有防震功能的“齐缝墙”。

    一般的砖瓦建筑,墙体都是砖与砖相互咬茬,而禹王阁的后檐墙互不衔接,独自向上,故称“齐缝墙”。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雍正皇帝下旨挑选工匠,武陟县在数百个能工巧匠中推举了谢旗营的王氏三兄弟,老大垒东山墙,老二垒西山墙,老三垒后檐墙,兄弟三人各调各的线,各砌各的墙,工程完工后,监工发现三堵墙互不衔接,容易倒塌,认为是对禹王的不忠,于是将三兄弟打入死牢。

    兄弟三人在狱中向皇帝申冤说,我们不是对禹王不忠,而是想到地壳有软有硬,一旦地震发生,这样的建筑会起到防震作用。于是皇帝放了三兄弟。两百多年过去了,嘉应观经历了三次大的地震,仍巍然屹立,这引起了当代建筑学家的关注和研讨。专家认为,这种“齐缝墙”实际上是现代建筑概念中的“沉降收缩缝”,的确具有防震作用。

    嘉应观建筑的坚固还在于,它所用的灰都是用糯米熬成的稀粥搅入白灰调和而成的。研究发现,这种特殊的灰的硬度甚至胜过现代的水泥。

    嘉应观讲解员孙素珍说,禹王阁的建筑模式,实际上和现代的框架房一模一样,它是先把几根粗大的柱子支撑起来,搭好框架后再垒砖,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便墙倒了,整体的框架也不会塌,修补起来比较容易。
    ……

    嘉应观还有很多谜一直无法破解,如嘉应观钟楼内有一口八音钟,敲击钟面上八卦图中的不同位置会发出八种不同的声音。中大殿一块被称为风水台的月台上,每到晴天时就会出现像黄河水一样的水印,且黄河水有多高水印就有多高。

    嘉应观的未解之谜,就留给时间慢慢破解吧。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华夏经纬网 2009-06-23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焦作云台山红石峡水体景观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