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方言的历史流变
2013/4/8 9:28:20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焦作地区位于太行山、王屋山与黄河形成的夹角内,沿山同西北部的山西省毗邻。历史上,焦作地区本是水源充沛、土壤肥沃、山川秀美、人口密居之地。然而,到了元末明初,由于多年战乱,这一地区已是民生凋敝,哀鸿遍野,几成无人之地。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采纳户部郎中刘九皋的建议,决定迁临近的山西居民来这里繁衍生息。洪武年间,明政府先后三次从山西平阳府移民于此,这就是著名的洪洞大槐树移民。为加强统治,明政府在此设置怀庆府,府治在河内(今沁阳市),统辖济源、孟县、温县、修武、武陟、河内、原武、阳武八县。
由于明朝政府向怀庆地区的移民是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因此,如此大批的移民集体居住在一个相对独立、自足的语言环境中,使得原山西地区的晋方言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加之山西移民是被迫背井离乡、迁移定居的,所以在后来形成的以晋方言和中原官话为基础的怀庆方言中,晋语的诸多因素就作为一种怀乡思乡的重要载体被顽强地保留了下来。
怀庆方言在语音和构词方式中的诸多一致,是怀庆方言隶属晋方言的最为有力佐证。例如在语音方面,入声的存在;例如构词方式中,“圪”作为前缀的普遍应用。
近代,焦作城区方言发生变异。焦作城区基本上是依托煤矿矿区发展起来的,矿工大多数来自焦作附近农村和道清铁路沿线农村。居民成分的复杂、交际的需要加上河南省行政中心郑州话的影响,使得城区方言逐步向中原官话接近。
因此今天的焦作地区方言格局为:怀庆方言与城区方言。明时设置的怀府八县中,原武、阳武已合并为原阳县,现属新乡市,中心辐射城市的东移使其方言脱离怀庆方言;孟县(今孟州)话无入声,语音系统接近洛阳,不属怀庆方言;其余各县均为“晋语”区,可称“怀庆方言”(济源虽于1997年脱离焦作独立建市,但至今仍属“怀庆方言”区),语言特点与晋语有着较多一致性。城区方言形成于近代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居民来源的复杂、郑州话的辐射等原因,已逐步远离周围的怀庆方言,隶属中原官话。(原标题:焦作方言的历史流变)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焦作市档案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