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飞,再坚持一下,再走一圈就可以休息了。”昨日上午,在解放区新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室内,49岁的王玉茹鼓励儿子。26岁的儿子邱鹏飞正用双手扶着双杠,一步一步向前移动。
不到1岁时,邱鹏飞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脑瘫,曾被医生判了“死刑”。当时,所有人都劝王玉茹悄悄把孩子扔了。可面对怀里嗷嗷待哺的小生命,她却怎么也下不了狠心。王玉茹毅然决定将孩子留下来,一照顾就是26年。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儿子不仅能够行走,还能简单与人交流。就连当初给孩子诊断的医生都赞叹,王玉茹创造了一个奇迹。
儿子先天性脑瘫
她舍不得放弃
1987年7月9日,王玉茹生下了儿子邱鹏飞。孩子的降生给家里带来不少欢乐。然而,幸福却是那么短暂。由于飞飞是早产儿,经常感冒、发烧。飞飞五六个月大的时候,竟然还不会爬。王玉茹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连忙带着儿子到医院作检查。
医院的诊断结果显示,飞飞得的是先天性脑瘫,王玉茹惊呆了。她又带儿子到北京的大医院,可诊断的结果一模一样。“回去进行康复治疗吧,这样的孩子只能一辈子躺在床上靠人照顾。”专家留下一句话,劝王玉茹带着儿子回家。
周围的人得知孩子的病情后,都劝王玉茹放弃孩子。可看着怀里的儿子,王玉茹怎么能放得下?“再怎么样,他也是个生命,如果我丢下了他,会内疚一辈子的。”她说。
每天坚持按摩
精心照顾儿子
王玉茹决定要治好儿子,她辞去工作,带着儿子四处求医。只要打听到哪里治疗脑瘫效果好,她一定会带着儿子前去治疗。
在邱鹏飞5岁那年,王玉茹打听到江苏省南京市某医院可以注射脑活素治疗脑瘫,但给儿子打了几针仍不见好转。“那时,丈夫一个月的工资才70多元,一个疗程就需要上千元。”王玉茹说。
带着儿子回到家后,王玉茹试着帮儿子康复。“医生给儿子按摩时,我就细心观察,学会不少按摩方法。回来之后,我每天试着给他按摩。”王玉茹说。晚上儿子睡了,她就翻阅治疗脑瘫的书,一点一点地揣摩,一点一点地实践。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儿子不仅可以坐起来了,还能在家人的搀扶下走上几步。
脑瘫病人由于身体原因,极少与人交流。为了帮飞飞康复,王玉茹除了给他按摩外,还经常带着他出门,帮他排解寂寞。飞飞不能长期走路,她就找人制作了一辆小推车,每天推着他上街。公园里,超市里,哪儿热闹,她就推着他去哪儿。
如今,全家人仍租住在解放区新华街道鑫源社区新生街电厂家属院里。即便如此,王玉茹仍未放弃对儿子的治疗。“不图孩子能像正常人一样,只想让他早点‘长大’。”她说。
儿子身体渐好
母爱创造奇迹
儿子的病情稍有好转,王玉茹又试着让儿子开口说话。喂苹果时,王玉茹就让儿子试着说出“苹果”的发音。进超市时,儿子想要什么食物,她都要求儿子试着自己说出来。终于有一天,飞飞突然对王玉茹说:“妈妈,我要吃饭。”那一刻,王玉茹没说话,眼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虽然吐字不够清晰,儿子的一句话对她来说就是最好的回报。
在鑫源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王玉茹为飞飞办理了低保手续,残疾证可以让他每年做两次康复治疗。在王玉茹的悉心照顾下,飞飞不但可以简单地与人交流,在家时还会自己吃饭、上厕所,生活起居基本可以自理。飞飞的身体一天天地好转。有一次,王玉茹在街上遇到昔日给儿子“判死刑”的医生,对方连声称赞,说王玉茹创造了奇迹。
昨日上午,拉着儿子走进康复室时,王玉茹轻轻地扶着儿子,让他躺在按摩床上。趁医生不在时,王玉茹轻轻地给儿子按摩身体。像往常一样,她跟儿子说起了悄悄话:“飞飞,你快点好起来!你不是想去外地旅游吗?只有你能照顾自己,妈妈才可以放心地带着你出去。”
左图 王玉茹扶着儿子来到康复室。 本报记者 王 冰 摄【原标题:今生牵着儿的手 勇敢前行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