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康熙年间,沁阳市王召乡冯翊村中大户刘姓、赵姓两家喜欢戏剧。平时收集民间小曲、小调,农忙干活,农闲唱戏。听戏的村民多了,时间长了,这就有了“两家闲”戏的称谓。到了乾隆年间,冯翊村两家闲戏在刘德君、赵桐二人的积极指导、村民的在大力支持下,全村集资,重修舞楼,并确立了农忙干活,农闲唱戏,说唱就唱,只唱三天的演唱宗旨。
到了光绪年间,以两家闲戏的传承人赵白喜、郜五星为代表,系统收集整理了两家闲戏的唱本,统一了唱词、唱腔及表演形式,形成了“两家闲”戏的独特风格。
“两家闲”戏的第六代传人赵国武、赵恩雷、芦啓文、王江东等人,他们是两家闲戏传承、发展长河中承上启下的一代。为了继承保护两家闲戏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两次组团,挖掘整理失传剧目,并自筹和多方集资,购置服装、道具、乐器,发展新演员,培养两家闲戏传承人。1975年全团演员齐心合力,在时任村支书高天才的大力,新建大型舞台一座(现保存遗址)有力的推动了该村两家闲戏的传承和发展。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各种文艺汇演,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
2015年,被列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