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寻梦——王屋山的雾、树、雨
2014/6/18 11:40:11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王屋山的雾、树、雨
总觉得雾是有情有义的。像天上七仙女编织的香云纱,似巫山神女凝望心爱的人星眸里的泪光,更像友人云中寄许的牵挂和叮咛。雾尤其像爱情,一份海样的深情欲掩欲现。其中的湿润,总能给予身心柔软的愉悦。立于“太行之脊”,济源王屋山的雾,更多一份壮阔和俊逸,让人油然想起李白泼墨“闲与仙人扫落花”的酒香,想起竹林七贤知性、散淡、回归自然的心境。于是,临山便凭空多了一份擎天立地般的坦然和豁达。遇上雾自然是充满向往的,虽然因为雾的多情缭绕,让人无法看清真实的王屋山,但高深莫测的雾,却像阔别已久的故人,穿越我、点拨我,让我慢慢在不惑之年里领悟人生的得意忘言。
山上的树,在雾中格外迷人。那些树,干净、矍铄而利落,入大地而指苍天,无语沉静,像精神和体型都保养格外好的不惑之年女子。一片片树叶,是她无言织染的时光便笺。她们在雾中习练调心瑜伽。静静地向上伸展,直到骨骼沿着雾的升腾融入空中,直到呼吸顺着雾的自在张而不弛、诉而不悲。忍不住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获得友人诸多好评。雾若背景,树若画笔,叶如花开,读不尽的水墨画境。
雾中,灵性的小雨,夹杂着点点凉意,不时打落在脸庞,让人不由自主想起诸多琐碎的时光。一点、一点,滴入心谷,回声让人时醉时醒,而冷暖交替。
山如画屏
山如画屏。独特的北方画屏。
北方气候的干冷,使岁月的刀功格外沧桑不平。
山是天地的心灵史。我不知道这画屏是不是来自诗意的落笔,但我知道画屏一般的山一定是厚重的水墨。千年梦境,望断长亭。题款无字,停留风中。
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黄帝祭天、鲧禹治水、愚公移山……或许是王屋山厚重的历史和记忆,让浅薄的我格外惶惶不安。我在美如画屏的连环画中,读出一张张鲜活的脸。刀光剑影、风花雪月……仿佛都被山的篆刻存留,成为现实中最能打动人的立体影片。
独立画屏一般的山中,一次次转身回眸,我读出太多的奇崛。山或许才是灵魂的倒影。所谓一叶知秋,望山知心。山一程,水一程,漂一程,泊一程,爱一程,恨一程,红尘、沧桑、流年、苦痛、生死。仰望画屏一般的山,我在无边的孤独中收获一份默契,于一怀淡泊中,捡拾一地的月光。它们,与那画屏一般的山一起住进我荒芜的内心。
双美双寿
王屋山有一棵白果树,树高35.5米,树围9.1米,树干挺拔,枝叶繁茂,树龄约两千年,传为汉朝遗物。树下清泉,据说千年不歇。二者千古相伴,实在是一幅大自然绝美的双美双寿图。
站在古树清泉边,我的魂灵叩问着自己:“双美双寿”心中该有一座怎样的神庙,才能两千年看尽人间而依然不悲不喜、生生不息?
想起一则故事:有一个皇帝想要整修京城里的一座寺庙,派人寻找设计师,希望能够将寺庙整修得美丽而又庄严。最后定下两组人员,一组是京城里很有名气的工匠与画师,另外一组是几个和尚。皇帝要求两组人员,各自先去整修一个小寺庙进行比试。三天之后,工匠们把寺庙装饰得金碧辉煌,和尚们所整修的寺庙却没有涂任何颜料,他们只是把所有的墙壁、桌椅、窗户等等擦拭干净,让寺庙中所有的物品都显现原有的内在美。让人意外的是,它们光泽的表面就像镜子一般,反射出了各方色彩:天边多变的云彩,随风摇曳的树影,甚至是对面金碧辉煌的寺庙,都变成了这里的一部分,而这座寺庙只是宁静地接受这一切。
“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我还想说,一水如镜,简简单单人生。这或许正是“双美双寿”最恒久的自在。
焖罐汤
一只大碗的宽度,四只大碗的高度——使得几只朴拙的瓦罐在饭桌上显得个子特别高。焖罐里的食物也就自然神秘起来了。气温骤降,我这个穿着裙子赶来的南方人,在哆嗦中遇见饱满的暖香,像投入家乡亲人的怀抱,精神瞬间抖擞。
刚启盖,香味四溢。心也像马蹄飞奔。忍不住站起来伸头偷窥。羊肉焖罐、牛肉焖罐……焖罐用文火焖制,所制食品酥烂、汁浓、味厚、醇香。焖罐容量大且体长,汤沿着罐壁向上漫溢,再加上精配了太行山的各类天然药材,因此味道多了一份清爽绵长,像中原悠长的历史文化,耐品、回甘且颐养身心。
据说,罐源于汉代,是汉代的一种陶器,民间常用它作容器,也把它当作煲汤的一种器具。当时汉武帝日夜操劳国家大事,宫里为给皇上滋补身体,便用它来煲汤。现今,济源人秉承古方之精髓,精心研制出药膳配制的新方,滋补焖罐,原汁原味,汤鲜肉香味美,博采煮、熬、炖、汆、蒸等烹调工艺之众长,香味着实令人难忘。无怪乎好友返程数日,还发微信思念之。真乃民以食为天。作者:申 林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