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的脚步显得有点快,前几天还是冷风嗖嗖,现如今却是热气扑面,各种花草在这热气里加快了生长的速度,几天时间漫山遍野已成了绿色的海洋、花的世界,还没来得及踏青就进入了初夏时节。趁“五一”小长假,我和几位朋友相约到渠首去领略它的风光、感受它的纯朴。
渠首是散落在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辖属克井镇,是引沁济蟒渠的起始点,故名曰渠首村。渠首村很小,仅有数十户人家,人口不过百余人,现在留守的多为老年人或未上学的孩子,年轻人都到山外打工去了,有学生的母亲也随孩子到学校附近 “陪读”做饭去了(村里没有小学)。沁河水在这崇山峻岭里冲破种种阻碍,从村旁涓涓流淌着,养育了数代淳朴、善良的渠首人。
我们一行人到达渠首后,向老乡了解了当年修引沁济蟒渠的艰辛。根据当时的要求,需要把沁河水直接引到蟒河上游的菊花池里,蟒河灌溉区的庄稼才能得到灌溉。专家经过无数次的勘测,最终把引沁渠的起始点选在了沁河上游与菊花池上沿有30厘米落差的紫柏滩,需要打条穿山洞才 能实现设计要求。经过6000多人近8个月的锤凿肩挑,终于在绝壁上打了条洞(就是现在的渠首洞),在悬崖上修成了现在的引沁渠,把水引到了菊花池,惠及了蟒河灌区的广大百姓。
来渠首的路上,我们大致参观了引沁渠的部分渠段,领略了前辈的不易,现在再到渠首洞里去看看,感受先人的艰辛。在锈迹斑斑的渠首闸前向里望去,里面漆黑一片,只能够看到对面有出口。渠首洞长千米左右,高约2.5米,现在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成了人们通往紫柏滩的“近路”。我们也相约穿过了它,来到了对面。
来到对面后,眼前很空旷,原来是沁河上游的一处平坦地,当年修洞留下的残缺石坎犹存,安详地窝在沁河水中;焦枝铁路架空而过、贯通东西,不时有满载货物的列 车驶过。一位老伯正悠闲地坐在沁河岸边垂钓,我们和他攀谈了起来。他告诉我们这里山美水美,有许多纯天然的野菜,建议我们去采些带回去。我们接受了老伯的建议,按照老伯的指点,兵分两路去采野菜。我们这队沿着一条不知名的山路向上爬,尽头是一个叫黄龙寺的古庙,虽说有点残破,可香火还行,墙壁上挂满了附近善男信女送来的锦旗。在欣赏沿途美景的同时,我们也未敢忘记来的初衷,不停地寻找野菜。也许是香客多的缘故,我们费尽周折仅采到了一点野蒜苗,不过还算有收获。另一路走得有点远,收获颇丰,不仅采到了很多野韭菜,还采到了野香椿,让我们的午餐多了份野香椿炒山鸡蛋,令人胃口大增。
经过3个多小时的跋涉,我们又回到了渠首村,在村边的河滩上生火做饭。这时才发现事先准备的鸡蛋、面条忘记带了,就到附近的商店买了一些。正在做饭时,商店的老板(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过来了,说:“刚才少找了1元钱,我给你们送来了。”朋友赶紧说:“钱不多,我们不要了,您老留着吧!”可那位老板却说:“不行,你们买东西的价格已经高了,我不能再少找你的钱……”这就是淳朴的渠首人。
吃足玩够后,我们准备返回。为了不打扰这宁静的山村,我们将垃圾打包带走,还渠首村一个干净,与渠首人保持一致的淳朴、文明、和谐。
据了解,作为省“十二五”重点项目的河口村水库正在修建,待修成后,渠首将成为永久的记忆。(王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