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号下午从洛阳乘车到了济源市,在路旁等候车。拿不定主意到那里,赶巧有一辆去朝阳宫的车,一直到王屋山。俗话说“人是地上仙,一天不见走三千”,我觉得好似做梦居然到了“愚公移山”所在地,住在路边一家私人旅店。店主黄义德是个年青人,原本家境很困苦,他和爱人开办“神州大酒店”,还顾了个小伙夫。
我先到 “愚公村”转转,一眼就看见了老愚公挖山不止的雕像,一下就想起战国时期的《列子》向世人讲述的《愚公移山》故事。“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半个世纪前,一代伟人毛泽东亲笔写下了一篇《愚公移山》,对北山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推崇备至,号召全国人民一起来推翻三座大山,建设新中国。如今愚公精神经过亿万人民的勤劳实践,已升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2号下小雨,我翻阅着有关王屋山的书集,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 此时我才知道王屋山被誉为“天下第一洞天”,号“小有清虚之天”,是唐代著名高道、茅山宗的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在其所著的《上清天宫地府经》中,把天下名山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这样奠定了王屋山洞天福地地位。
司马承祯先后多次被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召至京城。唐玄宗李隆基尊其为“全国道教首座”,并命司马承祯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建观而居。唐玄宗御书“廖阳殿”匾额,并派自己的胞妹玉真公主拜司马承祯为师,入王屋山修道,自此道风大盛。在唐代数十年间,王屋山相继建成了紫微宫、阳台宫、清虚宫、十方院、灵都观等规模宏大的道都宫观。三里一宫、五里一殿,宫观林立、高道云集,王屋山成为全国道教活动的中心,成为高道们修身之圣地,坛峰。
哦!千百年来,王屋山不仅是道家人物修身、炼丹、成仙之所,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此寻幽探胜,陶冶情操。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韩愈先后来王屋山游历。他们在此留连忘返,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句。
李白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写到:"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王维在《送张道士归山》中说:"先生何处去,王屋访茅居,别妇留丹决,驱鸡入白云"。
刘禹锡在《奉送家兄归隐王屋》中写道:"阳落天坛上,依稀似玉京。夜分先见日,月静远闻望。云路将鸡犬,丹台有姓名。古来成道者,兄弟亦同行。"
我是不信任何教的,既然中国最早的地理志《禹贡》就记载,"以其山形若王者之屋",故称王屋也。主峰天坛山,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祭天之所,干百年来,一直被视为华夏炎黄子孙大统天下的圣地。这王屋山就是神仙居住过的地方。我是成不了仙,但要一定要到这仙境开开眼。
小黄之妻热心地帮忙借来雨衣,我便坐上小黄的摩托车冒雨进山。整座山无一游客,电缆车都不开,我还是兴致勃勃地看了紫微宫、迎宾宫、愚公村、不老泉等。人毕竟不能胜天,山顶可望而不可至,我只得下山。我依然去了朝阳宫,大门口已无人把守,正好让我心安理得慢悠悠拍照。
午后雨过天晴,我包了一辆车,土路很泥泞,车辆无法行驶,我只得下了车。迎面正好来了几位中学生,车主让那三个男孩帮我拿着行李,脚下沾满黄泥,几乎是走两步就要甩掉一下鞋底泥,可谓寸步难行!真的,我当时想这愚公只不过是挖山不止,看来“愚公”后代还需把路修好。“要想富先修路”,一直走了五里路,我在王屋山站乘车回到了济源,随后转车去了阳城。
此文发表已经几个月了,我再补发点照片,但是这点照片未必能显露王屋山被誉为“天下第一洞天”的真面目,只能等我再去时好好拍照吧!
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在王屋山之阳。这是一条从王屋山主峰延伸下来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山梁西面是愚公村,东面是小有河,愚公村的人每天要到小有河去取水,正是这条大由梁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不方便,所以愚公要带领他的子子孙孙挖掉它。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条大山梁中间,确实断开一条很大的山口,远远看去,真似人工开挖的一样。如今的王屋山是山奇洞幽,风光万千,主要的旅游景点有阳台宫、紫微宫、天坛顶和王母洞。攀登天坛峰是游"王屋"的主要内容,整个旅游线路长达50公里。
阳台宫在王屋山脚下愚公村的西侧,是王屋山旅游线路的起点。现存的建筑是自南而北,依山就势,由低到高,错落有致,气势恢宏,显示出了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阳台宫始建于唐,现存的主体建筑三清殿和玉皇阁为明正德年间重修。最为游人瞩目的是三重檐阁式建筑玉皇阁,凌空欲飞的飘逸之势,令人们叹为观止。
主体建筑上的几十对石刻柱子,使这座宗教圣地成为石刻艺术的殿堂;柱子上刻有翻滚的云 龙、朝风的百鸟、闹梅的喜鹊、牧羊的苏武;过海的八仙、战蚩尤的黄帝等,无一不初期如生,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