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泰、麻希泉师徒历时3个月,用松花石雕刻的长1.5米、宽1米,重500斤的“第一洞天阳台宫”巨砚。
为了雕出一方自己满意的作品,张开泰在精心设计砚台构图画稿。
张开泰、高跟栓师徒二人在研究天坛砚的雕刻技法。
麻希泉等已成为天坛砚的中坚传承力量
天坛砚发源地——太行山盘古寺西沟
张开泰雕刻的两方“仿康熙皇帝御用砚”
新华网河南频道12月13日讯 大河网报道:济源天坛砚亦称盘古砚、“盘砚”,是我国名砚之一,因产于河南济源之盘古、天坛山、砚山等地而得名。天坛砚石质油腻湿润,纹理紧密细腻,具有坚而不脆、柔而不绵、滑而不溜的特点,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珍爱。
据济源市梨林乡汉墓考古发现推算,天坛砚早在东汉时期已有制作,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开始批量生产,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宋代大文豪苏轼曾称赞天坛砚:“石自天坛产出,松烟磨去生香,虽然质朴古雅,却能细腻风光。”
天坛砚石藏于太行山脉王屋山断层岩石深处,已发现开采的石坑有盘谷坑、天坛坑、砚山坑、黄龙坑等多处,开掘采用的砚石有30余种,上乘的如青斑、红墩、天蓝、麦叶绿、猪肝红、柳芽黄、焦白、金线玉带等。子母、三彩、瓜籽石比较少见,被视为珍品。
天坛砚的设计制作大多因石赋型、以石立意、因材施艺,依具砚材的自然成色和不同纹路及外观,精心揣摩,力求达到工艺与自然的和谐。
天坛砚雕刻精细、色泽沉稳、造型生动、古朴大方,如“龙凤呈祥”、“盘谷全景”、“海天旭日”、“双龙戏珠”、“松鹤延年”、“梅兰竹菊”、“天坛春晓”、“太白醉酒”、“三彩葫芦”等,将实用、观赏、收藏集于一身,实乃砚中极品。
今年65岁的张开泰先生出生于济源市罡头村,是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目前是天坛砚制作和开发创新的技术骨干和领军人物。
他曾拜访过赵朴初、萧劳、李可染、钟灵、闫家宪等当代著名书画家和砚学专家,广纳学识,开拓思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砚学理念和雕刻风格。他设计的“天坛山砚”获得了河南省第四届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设计的砚系列产品获得了河南省科技腾飞奖等多个奖项;2002年,他被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张先生说:艺无止境,我要用毕生的精力把砚雕事业推向一个更新的发展时期。
可喜的是,以他儿子张凌云为代表的新一代制砚人正在茁壮成长,作品多次获奖,可谓后继有人。2002年9月,张凌云被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工艺美术家(大师)资格认证委员会认证为“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
我们相信,通过一代代传承,天坛砚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工艺将会有更大的创新和发展。(原标题:天坛砚,藏于太行山深处的名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