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琴书产生、发展、流传于王屋山区。
王屋琴书是济源的独有曲种。其源,目前尚无史料可考。据当地一些民间老艺人说,清道光年间,有黄河南岸艺人王定(生卒年不详)来到济源王屋山区的竹泉、狼沟村一带卖艺,演唱琴书。其后,由当地鼓书艺人郭茂林(生卒年不详)继承创新,形成独特风格,并成立“郭家班”。从此,王屋琴书在济源王屋山区一带广为流传。
王屋琴书是以唱为主、说唱相间的说书类曲艺。王屋琴书的演唱语言以王屋山区方言为基础,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艺术特点是沉稳、舒缓、激昂。王屋琴书先以乱砸、四句诗、引子、前奏曲开头,板式为慢二八、二八、帮腔(也称含腔)、紧二八、流水。慢二八、二八板,节奏平稳,多用来叙事和介绍人物。紧二八节奏明快、情绪激越,多用于表现高潮、热闹紧张的情节。流水板格调夸张、节奏明快,多用来刻画、描写事物。所有板式结构严谨、安排合理,如《观城头歌》、《观大街歌》、《观花歌》、《梳妆歌》等。
王屋琴书的曲目题材比较广泛,其中“公案袍带戏”、“言情生活戏”的曲目最多,传统曲目有《刘公案》、《彭公案》、《丝绒记》、《王文玉投亲》、《还阳传》、《合家乐》、《杜村英》、《小姑贤》、《小姑不贤》、《李三娘担水》、《红灯记》、《昆山传》、《杨八姐游春》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有作者创作的新曲目,如《接班树》、《养不教父之错》、《雷锋颂》等。
王屋琴书的主要乐器有琴、手板、镲、八角鼓、四弦等,演奏起来很有规律。如慢二八板、二八板用镲伴奏,流水板用八角鼓伴奏,板式配乐比较讲究。在演唱中,这些乐器既能伴奏,又能做表演道具。如今,经过创新和改进,还可用小型民乐队伴奏。
相传,当年,黄河南岸琴书艺人王定来王屋卖艺,演唱的琴书音韵沉稳、情调感人,颇受群众欢迎。这在当地引起不少民间艺人的兴趣,纷纷效仿。其中,竹泉村鼓书艺人郭茂林对王定更是崇拜不已。他不顾自己家境贫困,毅然将王定老先生请到自己家中,百般殷勤款待,使其收己为徒。郭茂林学艺心切,竭诚投师。在王老先生的言传身教下,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掌握了琴书的乐器演奏技巧和各种板式结构,能够熟练地演唱许多琴书段子。熟能生巧,几年后,郭茂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演唱的琴书,虽曲调酷似老师,但音韵更纯厚,情绪更激昂,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郭茂林的演出,在济源西部山区各乡村受到普遍欢迎。以后,他又将自己的侄儿郭同德、郭同贵、郭同仁收为徒弟。至此,赫赫有名的“郭家班”就这样形成了。“郭家班”演唱的琴书即被山民们称为王屋琴书。
由于王屋山区过去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当地群众无力请戏班唱戏,王屋琴书这种演员少、道具简、流动性强的曲艺形式,就成了山区广大群众最为喜爱的艺术。庙会、古会、节日、求雨、祈福等较大的集会活动,都少不了请来说琴书的演上十天半月,以示隆重。王屋琴书的演出还不限于济源王屋山区,演员也经常到山西省的阳城、垣曲一带的盛大集会、庙会、古会上一显身手,热闹助兴。
20世纪60年代,前辈艺人相继谢世。1989年,市群众艺术馆整理的《王屋琴书》成稿后不久,琴书艺人刘同旺、范有全也先后去世,王屋琴书濒临灭绝。如今,王屋琴书的传人为周观世和刘天杰两位老先生。来源:《中原文化记忆丛书》【原标题:原生态曲种:王屋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