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经典推荐 >> 浏览信息

李斯:千古第一相缘何被腰斩

2014/3/11 16:13:07 点击数: 【字体:

    人物简介 
    
    李斯,名斯,字通古(约公元前284年至前208年),战国末期的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自幼好学雄辩,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其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史称千古第一相。他建议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他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李斯墓前的深思
  
   
古都蔡国也就是现在的上蔡县,居郑州东南150公里,这里是秦一代名相李斯的故里。
  
    218一大早,我在上蔡县公安局有关人员的陪同下,迎着早春料峭的寒风,自上蔡县城向西南大约6
公里,找到了一个名字叫李斯楼的村庄。这个看上去极普通的小村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鼻祖秦丞相李斯故里。相传李斯祖籍为上蔡县城东南郊区九彩要村,至李斯,观此地东傍芒岗,西滨汝河,气势奇异,修建楼房依居,名曰李斯楼。村庄东头便是李斯墓地。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被腰斩于咸阳,赵高带人来上蔡抄了李斯的家,在整个李斯的故居处进行了残酷的挖地三尺,最深处竟达丈余。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了一片芦苇丛生的坑塘。后人为纪念李斯,称此处为李斯坑
  
    李斯故居的东门外是一片水草丛生的沼泽,树林茂密,荒草没人,成群的肥兔在那里出没,李斯公事之余,经常与其子到那里打猎。李斯直至被杀之前仍念念不忘此地。在去刑场的路上,李斯含着热泪对他的儿子感叹道: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具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
李斯楼,是李斯的乡下故居,李斯被害后,其幼子在亲朋的掩护下得以幸免,藏匿在李斯楼。上蔡县公安局宣传股长张克华说:直到现在,李斯楼村的居民都姓李,自说是李斯的后代。他们自秦至今,留下一个习俗:即在清明节扫墓时不在坟顶上放置祭物(即圆形土块),理由是李斯被杀没头。这是让李斯楼的人们永远记着李斯被赵高杀害的冤案。
  
   
我们来到李斯墓前,迎面是几级水泥台阶,大约50米宽,拾级而上是一小平台。站在平台上仰望,墓前中间的一块墓碑上刻着秦丞相李斯之墓几个大字,两边各有一石碑,左边为《重修秦丞相李斯墓记》碑,右边为《秦丞相李斯墓志》碑。
  
   
伫立立墓前,冷风扑面,思潮翻涌。这个黄土堆下埋葬的就是满腹经纶,协助秦国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誉满天下,而又毁谤天下,最后又被腰斩咸阳的秦相李斯……
  
   
老鼠哲学的志向
  
   
从李斯故里归来,总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压在心头,总想写一写这位千古奇相。于是我来到省社科院、试图想通过专家揭开这个一代政治雄才为何落得被腰斩下场的千古之谜。
  
    “
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之人,都在年轻时代立下志向,这是激励、鼓舞自己努力奋斗、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副研究员唐金培一听我的来意先说了这句富有哲理的话,李斯也在年轻时立下了成就大业的志向。接着,他讲起了李斯的故事。
  
    李斯家境贫寒,他出身上蔡闾巷布衣之家,年轻时为郡小吏,低微的社会地位使他下决心改变自己的处境。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一开始就讲述了李斯仓鼠一叹的故事。他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李斯对老鼠的感叹,可称老鼠哲学
  
    唐金培说:李斯认为,凡是有出息的人就要身居高位,享受舒适的生活。这种思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自己不满足现状,激励自己努力奋斗、不断进取。从这个角度看,此话有一定道理。不过,李斯把自己的志向与仓鼠相比,想当一只坐食仓粟的大老鼠,品位实在不高。
  
   
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卿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他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因而很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
  
   
书谏逐客 策灭六国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一次,他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抓住时机。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李斯的见解是正确的,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吏。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
  
   
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国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国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各国也纷纷派间谍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秦王不要逐客,这就是有名的《谏逐客书》。李斯上书,不仅情词恳切,而且确实反映了秦国历史和现状的实际情况,代表了当时有识之士的见解。因此,这篇《谏逐客书》成为历史名作。

    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秦国坚持接纳、使用客卿的政策,对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迅速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李斯的《谏逐客书》,对秦网罗天下人才是有功绩的。

    正当李斯步步高升的时候,秦王却十分喜爱韩非的才华。韩非和李斯是同学,他继承了荀子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把慎到的,商鞅的,申不害的结合起来,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理论。韩非是战国末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学问比李斯大得多。李斯怕韩非才大不利自己的仕途,就四处串通,迫使韩非自杀而死。从此以后,李斯为秦王统一六国出谋划策,建功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  

    李斯凭借学到的帝王之术,帮助秦王嬴政谋划灭六国的战争。统一后,又帮助秦始皇建立巩固统治的各项制度,展示了出众的才华,受到秦始皇的赏识,其官职步步攀升,从长史、客卿、廷尉,最后担任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丞相。秦始皇对李斯的贡献十分赞赏,与他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结为儿女亲家!

    “就李斯而言,经过自己的奋斗已实现了功名富贵,其实,这时已经60多岁的李斯若是真的聪明,告老还乡才是明智的选择。唐金培惋惜地说,可惜的是,他没有把人生之路走正、走好,贪恋富贵,结果晚节不保,葬送前程!

     “阿顺苟和铸悲剧

    李斯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反面呢?李斯是在名利富贵问题上迷失了方向,进而落得悲惨的下场。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张缃霓说。

    李斯所信奉的是老鼠哲学,即千方百计保住荣华富贵。为此,他处处迎合秦始皇。且不说他随秦始皇出巡到处立碑刻石,歌功颂德,在震惊历史的焚书坑儒事件中他的表现更是十分恶劣。焚书的起因是讨论管理国家的方法,博士淳于越提出在偏远地区可以分封子弟为王,是作为郡县制的补充形式,并非实行西周那样的全面分封(汉以后实行的就是这种制度)。究竟实行与否,本来是可以讨论的问题。李斯却小题大做,视这种主张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提出了摧残文化的焚书建议,加剧了秦国的社会矛盾。在坑儒事件中,李斯又一反常态,对秦始皇的暴虐行为,不加任何阻拦,听任秦始皇被方士蒙骗,实际上是一种失职的行为。他的这种做法就是司马迁所批评的阿顺苟和

    李斯的彻底蜕变是在秦始皇死后,赵高策动政变,欲改变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杀扶苏。论当时李斯的地位和权力,远远高于赵高。对赵高的倒行逆施,李斯完全有能力制止。但是他只想保住荣华富贵,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在赵高软硬兼施,威胁利诱之下,李斯终于被拉上贼船。政坛强人李斯,无计可施,只有仰天长叹,垂泪太息

    李斯原以为和赵高搞在一起就可以保住荣华富贵,其实大错特错。赵高在杀害了扶苏、蒙恬、蒙毅,杀害了秦国诸公子、公主之后,又把屠刀对准了李斯,他们罗织李斯谋反罪,将其投入死牢。行刑的时刻到了,李斯和次子被押出牢门,他无比伤感,对儿子说道: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具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意思是,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起去上蔡东门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说罢,父子二人相对痛哭。

    李斯的人生悲剧在于他贪恋功名富贵,其实在他功成名就之时,完全可以衣锦还乡,而且他也意识到物极则衰,但是,老鼠哲学支配了他的行动,他相信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不愿意急流勇退,见好就收,结果成了赵高的帮凶,最后自食恶果。正如唐人胡兽在《题李斯墓》诗中写道:上蔡东门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归?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

    古往今来,贪恋富贵,唯利是图之人总没有好下场。张缃霓无不感慨地说,由于他们的私心埋藏很深,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凸现,但到权大名高时,到生死考验时,其阴暗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显露出来,最后将自己拖入泥潭。李斯的人生悲剧不就是深刻的教训吗?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