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经典推荐 >> 浏览信息

孔子与陈蔡--困厄之地弦歌不绝系列之一 耳顺之年游陈四载

2014/3/11 14:40:53 点击数: 【字体:

孔子与陈蔡--困厄之地弦歌不绝系列之一 耳顺之年游陈四载

 陈胡公祠

孔子与陈蔡--困厄之地弦歌不绝系列之一 耳顺之年游陈四载

  淮阳弦歌台正门 

  2008年12月25日下午4时,记者抵达淮阳县城西南角南坛湖中弦歌台。

  冬日湖水,瘦而冷,湖边树木如简笔画。冬日的水与树,色彩变淡褪为背景,反衬出弦歌台红墙碧瓦的明艳,高大的朱红大门上方,金字的“弦歌台”匾额熠熠生辉。

  弦歌台,原名“弩台”。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后汉(即东汉)陈王宠善射,尝于此教弩”,这是其得名的由来。东汉灵帝时,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所向披靡,各郡县守军望风而逃。陈王刘宠凭借淮阳四面环水的地利,高悬吊桥,自带强弩手数千固守此台,起义军久攻不下,如同被扼住一般,又称“扼台”。

  唐开元年间,淮阳人将此地移建为孔子庙,历代都有修缮扩建。明代,修缮多次,1470年建“厄台祠”;1494年重塑圣像列十哲;1528年增建正殿七间门二个,更名“绝粮祠”;1542年,又更名为“弦歌台”;1601年,增建美富门,即现在的正门。到了清代,仅康熙年间便三度重修,乾隆年间,又在楼宇花卉之间增建了弦歌书院。

  走进弦歌台的朱红大门,我留意到,大门有三个门洞,但只开了东侧门。这是因为,“孔子是大成至圣先师,人们对他极为尊崇。弦歌台三门洞,中间正门皇帝进出,西侧门是有罪臣民需要赎罪的通道,所以平时这两个门都不开。民间还传说,此门很神,历史上每次大门洞开,都会给南方带来鸿运,给陈城带来灾难。”淮阳县旅游局副局长段礼忠先生说。

  进大门第一进院是弦歌碑林。史料记载,此处原立碑甚多,后尽毁,现在看到的都是近两年镌刻的。穿过这进院落向北过戟门是第二进院落,弦歌台主体建筑大成殿坐落于此。大成殿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重修,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覆顶,周围有回廊,廊下二十四根青石方柱。正门两侧有一副对联:“堂上弦歌七日不能容大道,庭前俎豆千年尤自仰高山。”意思是孔子绝粮七日仍弦歌不绝,其道德学问却不被统治者接受,老百姓却把他尊崇得像高山一样,摆上祭品纪念他。

  步入大殿,正中是孔子塑像,两侧配享的是孔子十位最有名的弟子“十哲”;西边厢房内,塑有孔子陈国籍四弟子像:颛孙师、巫马师、公良孺、陈亢。

  出大成殿再向北行是第三进院落--弦歌书院,它曾是古代著名书院,明代称知德书院,康熙时称思鲁书院,乾隆时改称弦歌书院。现存建筑是四合院,正面是五间两层藏书楼,又叫藏经楼,是在原址上新建的。

  公元前492年,六十岁的孔子带弟子来到陈国,在此居住4年。孔子自称“六十而耳顺”,这个时间段他正周游列国,一路颠簸,极不顺心,什么难听话他都得听,郑人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他也点头称是。六十岁的人了,阅世既久,毁誉置之度外,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谓的“耳顺”吧。

  司城贞子引荐陈侯中原动乱圣人忧愁

  孔子于公元前497年开始周游列国,第一站是卫国,在卫国住了五年,因卫灵公过世,国内不安定,大国晋和齐又介入其内政,国家乱哄哄的。孔子素来“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公元前493年,他离开卫国,踏上了去陈国的路途。

  从卫国都城帝丘(今濮阳)南下到陈国都城宛丘(今淮阳),路挺远的,孔子经曹国(今山东定陶)至宋国(今商丘),过宋时险遭杀害,从宋国往西又折到郑国,郑国子产已亡,小人当道,郑国也未接待他。公元前492年,孔子抵达陈国。直至公元前489年离开,孔子在陈呆了四年。

  “陈国原是西周最早分封的公侯级大国,方圆百里,统领周边数十个附庸国及多座城邑。陈国开国国君胡公名满,相传是舜的后代,武王灭商,封他在陈地'奉舜祀以承九德',效法先贤,效忠周王室。从陈胡公至整个西周时期几世陈公,都遵此行事,陈国也是当时礼仪之邦。陈国到了春秋末,已降为弱国小国。”淮阳县文史专家张云生先生讲。

  孔子到来时,当时的国君为陈盡公,已在位十年。当时陈国地处强国夹缝,无发展余地,也无明君贤相良将,民穷国弱,常受大国侵扰。孔子一行到陈后,住在老朋友陈国大夫司城贞子家,并由他引荐给陈盡公。

  司城贞子其名失传,贞子是其谥号。淮阳县原有司城贞子阁。2008年12月26日上午,记者赶往淮阳县城东南隅三官庙村寻访司城贞子阁。

  村中一两层灰色砖瓦小楼楼门上,镶着“陈胡公祠”石质牌匾。祠很狭小,供的是陈国开国国君陈胡公的塑像。司城贞子供在哪儿?“陈胡公祠原是个道观,建于明神宗万历十六年(1588年)。清乾隆时,当地人将道观大殿改为陈胡公祠,以司城贞子配享,建了司城贞子阁。原本颇具规模,也曾多次修葺,后来都被拆,现在建筑是新修的。”淮阳县外宣办主任董素芝女士讲道。

  陈盡公对孔子远道而来喜出望外,待他如上宾,请其下榻于国宾馆舍内,享受礼遇俸禄。他常向孔子问政问礼切磋学问,但却无以成事。因为小小陈国处在吴、楚两大强国夹缝中,生存尚且艰难,发展谈何容易。

  孔子抵陈第一年,天下不宁,几个诸侯国内部动乱不已,诸侯国之间也时有征伐。

  这一年,鲁国四月遭受地震,五月桓公庙、僖公庙先后烧毁,七月,季桓子病死,十月,鲁国又兴兵围攻附庸小国邾国。

  这一年,宋国征伐曹国,楚国讨伐蔡国,蔡国恐惧,向吴国告急。吴军前来救援,趁机把蔡都迁到距吴国近的地方,引起蔡国内部大动荡。

  中原大地干戈四起,孔子终日为此忧虑,弟子子游(言偃,“孔门十哲”之一)问:“敢问先生,动乱根本原因何在?”

  孔子说:“根本原因就是礼崩乐坏,各诸侯国朝纲废弛,掌权大夫目无国君,动辄征伐战争,君王成了被利用的工具。大家为满足个人的欲望,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只能给百姓带来极大危害!”

  “陵阳罢役”显仁厚之心“眓矢贯隼”透渊博学问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自卫适陈,陈侯起陵阳之台。”民国版《淮阳县志》也有相同记载。

  张云生先生对此有不同看法:“陈盡公修陵阳台,绝非因闻讯孔子将至,为迎接他而建,是自春秋以来,贵族普遍兴建台之风,这是陈国国君自娱寻乐所需。”

  当时制度,凡工程奠基开工与竣工都要“人牺”祭天。陵阳台即将竣工时,陈盡公邀请孔子登台察看,他准备杀三个监工行祭,他请教孔子:“周朝建造灵台也杀生吧?”孔子说:“文王兴作,民如子来,何戮之有?”意思是文王兴造建筑,老百姓像儿子给父亲干活一样都来了,哪用杀人呢?陈盡公很惭愧,于是将三个监工释放,并将工程停了下来。

  《国语》还记载这样一件事:有一天,一只隼飞来,死在宫廷后花园中。宫廷内侍将鸟拾起观看,发现它身上有一支箭,箭杆长一尺八寸,是眓(hù,古书上指荆一类植物,茎可制箭杆)木做的,箭镞石头磨制,十分锋利,隼身已被射穿。陈国君臣不知此箭来历,陈盡公命人把隼和箭都拿到孔子下榻的宾馆,向他请教。

  孔子接过箭杆审视片刻说:“这只隼来自遥远东方,箭是东夷族肃慎氏制造的。从前周武王攻灭商朝,路过东方九夷百蛮少数民族地域,九夷百蛮都崇敬武王,纷纷归顺。其中肃慎氏主要从事渔猎,最擅长制箭。他们进贡的箭,长一尺八寸,用眓木作杆以石制箭镞,并在箭杆末端刻上‘肃慎氏’铭文,周武王想以此说明,自己的仁德使远方少数民族尊崇,让后人永远以此仁德治政为借鉴,所以在箭杆刻上铭文‘肃慎氏贡眓矢’,作为珍宝分给他的女儿大姬珍藏。后来大姬嫁给舜的后裔陈国开国国君陈胡公,于是‘肃慎氏贡眓矢’也就随大姬带来陈国。你们派人在国库中查看,找找是否有相同的箭?”

  陈盡公派人去国库中查看,果然找到了一支同样的箭,很敬佩孔子。孔子说:“古代文献资料很多,只要认真学习,就能知其原委!”

  身在陈国心系鲁“知鲁庙灾”念故土

  公元前492年五月的一天,陈盡公陪同孔子在宫外漫游,忽然听到鲁国宗庙司铎官舍失火,宗庙被烧毁的消息。孔子说:“这烧毁的宗庙恐怕是桓公庙和僖公庙。”

  陈盡公问:“先生怎么知道?”

  孔子讲:“礼云‘祖有功,宗有德,故不毁其庙焉’,夫桓僖,功德不足以存其庙,而鲁不毁,是以天灾加之。”孔子的意思是,礼制能够延伸不绝,这是先祖的功绩,是亲宗的仁德,如今鲁桓公和鲁僖公已下传五世,宗亲关系已达尽头,加上他们的后代既无功又无德,桓公和僖公宗庙之存在,也就没有意义了。鲁国没主动毁掉它,上天则以火灾来烧毁它,这是可以预见的。

  几天后,鲁国使者至陈,讲述此事:五月二十八,宗庙旁司铎官舍起火,火势越过宫墙,蔓延至桓公、僖公的宗庙,南宫子容组织众人救火,将文献典籍抢救了出来,但两座宗庙全部焚毁。

  陈盡公对孔子预言的正确性由衷佩服,一天盡公对孔子弟子子贡说:“我今天才知道圣人可贵。”巧于辞令的子贡对答:“您今天知夫子可贵,仍属空话,不如委以重任,让先生行道化民更为好些。”

  孔子在陈国期间,鲁国政治发生了变化。鲁国正卿季桓子临死前对儿子季康子说:“我死后,你若继承丞相之位,一定要召回孔子。”后来季康子继承了丞相(正卿大夫)之位,想召回孔子,大夫公子鱼对他讲:“从前我们先君用仲尼没有善终,他愤然离开鲁国周游列国,招致天下诸侯耻笑。现在又要用他,如果仍半途而废,是会再次被耻笑的。”

  季康子说:“鲁国今日情况也需贤能之人辅佐治理,失去仲尼是鲁国耻辱,今天仍不召回重用,那召谁来合适呢?”公子鱼建议召回孔子弟子冉求(也称冉有)。冉求准备返鲁,临行前向先生请教并辞行。孔子很想家,他伤感地对弟子讲:“回去吧!回去吧!”子贡知道先生心思,送别冉求时说:“你如果被重用了,设法请季康子把先生召回去。”

  冉求回鲁后,季康子认为孔子师徒的政治主张有很多方面可取,尤其是以德行著称的闵子虔也得到了季氏赏识,于是又差人聘请闵子虔为费邑县官。闵子虔本不愿赴任,但在孔子的劝说下,动身返鲁。

  “孔子在周游列国过程中,师生之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列国虽不愿重用孔子,但对其一些弟子却愿聘用。孔子虽难舍弟子,但他鼓励弟子们从政,并通过弟子实现和达成自己的政治理想。”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在其文章中讲。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孔子困陈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