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源于黄河流域,河南是二十四节气的主要源生和实践地,至今仍在城乡活态传承。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及地面气候演变的顺序,以太阳从春分点出发,每前进十五度为一个节气,将全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段落。河南当地流传有“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民谚,即对这二十四个节气的概括。相关知识和实践广泛分布在河南全境、城乡各地。其中内乡、登封、宜阳、济源、浚县、陕县等地为代表性区域。
考古证明,早在八九千年前,黄河流域的民众就开始了农耕实践。根据传说和典籍,在河南,伏羲创八卦,织渔网。黄帝播百谷,重农耕。嫘祖倡桑蚕,织服饰。河图、洛书、易经等,增强了节气、节令的意识。古往今来,中原人民秉承了先人的习俗,依托生产生活实践,结合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水文、物候特点,逐渐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反映节令时候的变化,指导生产生活。作为一种生产生活方式,二十四节气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充实,如习俗、农谚、歌谣、传说、诗文等,约定俗成地渗透在当今河南城乡人民生产生活之中。
2015年,被列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